作者: 梁建民 【本書體例】
【原文】:
暇豫之吾吾(1),不如鳥烏。人皆集于菀(2),己獨集于枯。
【鑒賞】:
《暇豫歌》產生在春秋時代晉獻公在位時,是由驪姬寵愛的宮廷戲子優施所唱。在這首“悠閑快活之歌”的背后,卻隱藏并進行著一個極其兇險的陰謀,即一場父子相殘的悲劇。
據《國語·晉語》載:晉獻公是個野心勃勃、剛愎自用的君王;他又貪戀女色,聽信內寵。在攻滅了驪戎之后,不聽大臣勸阻,執意納驪戎男之女驪姬為夫人。后來,驪姬生下了公子奚齊,妹妹生下了公子卓子。她朝思暮想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并處心積慮謀劃逼死太子申生,除掉比奚齊年長的公子重耳和夷吾?!稌x語》詳細描敘了這一罪惡陰謀的策劃和實施過程:
“公之優(俳優、戲子)曰施,通于驪姬。驪姬問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難三公子之徒,如何?’對曰:‘早處之,使知其極?!P姬曰:‘吾欲為難,安始而可?’優施曰:‘必于申生。其為人也,小心精潔,而大志重(年長心又敦厚),又不忍人(不忍傷害別人)。精潔易辱,重僨可疾(厚道的人受到刺激能自斃),不忍人必自忍也!’……?!?/p>
于是,驪姬奪嗣的陰謀就在和奸夫優施的精心策劃下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稌x語》接著說,此后驪姬不斷在獻公面前對申生進行讒毀,并煞有介事地對獻公講:申生為“愛民利眾”,就必須殺掉君父。獻公竟昏庸不察,對此深信不疑,并決心與兒子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取得獻公的堅決支持后,“驪姬告優施曰:‘君既許我殺太子而立奚齊矣。吾難里克,奈何?’優施曰:‘吾來里克(我使里克轉心),一日而已。子為我具特羊之鄉,吾從之飲酒。我優也,言之無郵(說話隨便,不算罪過)?!P姬許諾,乃具使優施飲里克。酒中,優施起舞,謂里克妻曰:‘主孟啖我(謝夫人殷情地勸我吃),我教茲暇豫事君(我教他個悠閑快活侍奉君王的法子)?!烁柙唬骸??!?/p>
歌詞共四句,譯成今語就是:悠閑快活的我呀,不如鳥和烏鴉;別人都飛集在豐茂的樹上,自己獨飛集在枯木的樹叉上。
當驪姬得到獻公的支持,準備除去申生時,執政大臣里克的立場和態度成了問題的關鍵。所以她先派優施去探聽里克的動靜。當然,這是秘密進行著的陰謀,不好公開地詢問里克意見如何。于是優施便利用自己的行當作風,在飲酒時的載歌載舞的插科打諢中,對里克進行了隱晦的刺探,作了含蓄的警告。果然,這一舉動驚壞了里克,所以里克“辟奠不餐而寢”,想了半夜心事,又惶惶然召來優施進行公開的談判。因為按照優施的說法:“其母為夫人,其子為君,可不謂菀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謗,可不謂枯乎?枯且有傷!”雖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解釋,但其隱含之意卻是顯而易見的。結果,里克為了個人的名利地位,便答應優施,在將要發生的宮廷政變中采取“中立”的態度。這種表面的“中立”,實質卻是向罪惡勢力妥協投降。由此,使得驪姬得以放心大膽地進行陰謀活動。結果,她的毒計得逞,申生終于被逼含冤而死,重耳、夷吾出逃晉國。
從歌詞本身看,它是歌者在向聽者暗示著一個重大的問題:處在當今斗爭雙方的夾縫中的里克,實在不快活,遠不如鳥兒和烏鴉的自由閑適。應該盡快改變立場,離開枯木朽枝,投入豐茂樹林的懷抱,這才是唯一的出路。
雖然這是一首隱藏著陰謀和罪惡的歌,但從藝術的角度看,頗有可取之處。
首先,它全用比法,形象而生動。以鳥烏喻人,以枯樹比喻失勢的太子申生,以茂盛的樹木比喻正在得勢的驪姬母子。幾乎是一首關于政治勢力消長的隱語歌,或是諧隱式的歌謠。歌者并未明說,但句句皆有所指,若明若暗,若隱若現。歌者有意,聽者神會。這種隱喻關合的寫法,由物及人,由人及物,物人一體,含蓄有致。既形象鮮明,又可發人深思,實在是一種簡煉經濟的寫法。其次,語言詼諧,幽默滑稽。感情若惜若諷,既符合歌者的身份、行業特色,也符合暗中進行試探而不負任何責任的需要。最后,短短四句,音韻和諧,一、二、四押韻,不僅易于誦讀,也便于記憶。
上一篇:《晨風》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月出》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