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贊杜甫的詩“給全人類留下優秀的文學遺產”
據臧克家回憶,1957年毛澤東在和他的一次談話中曾說,他對杜甫的詩, “不甚喜愛”??。而這只是就他個人對詩風的偏愛而言??。其實毛澤東對杜甫有著極高的評價,1949年在和蘇聯漢學家費德林的談話中就說: “杜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人民詩人??。他的作品是中國后代人藝術欣賞的不朽文獻。杜甫的詩,代表了中國人民天才的獨特風格,也是給全人類留下的優秀文學遺產。”他讀過杜甫不少詩,對杜甫詩非常熟悉。僅故居藏書中就圈畫過67首,圈畫三四遍的有《夢李白二首》、 《詠懷古跡五首》、《蜀相》、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樓》、 《閣夜》、《春望》、《佳人》等等。在《注釋唐詩三百首》的這些詩標題前,都畫著大圈,標題后連畫三個小圈。在成都開會期間,從杜甫草堂處借閱過各種版本的杜甫詩集有12部108冊。這說明毛澤東對杜甫的詩雖然“不甚喜愛”,但仍然大量地認真閱讀其作品,重視其精華,能背誦他的很多詩。1964年,毛澤東由湖南返京,火車經過岳陽地段時,索筆手書了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一手書墨跡,現由兩位退休老工人刻制,裝嵌在新修整的岳陽樓三樓上。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出身于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 “群書萬卷常暗誦”,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他自幼刻苦攻讀的寫照,但“初應進士不第”,后為唐玄宗賞識,任京兆府兵曹參軍,唐肅宗時任右拾遺。杜甫生性“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切”,不為世俗所容。因此,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卻始終宏圖難展,仕途失意。他生活在唐王朝由開元中興轉向衰敗的年代,特別是“安史之亂”引起社會的大動蕩,各種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更趨尖銳,詩人杜甫和人民群眾共同經歷了戰爭和生活困苦的磨難,這使他的詩歌創作逐步擺脫了個人出身的狹隘眼界,更加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同情人民的不幸。同時,他對統治階級政治上的黑暗和腐敗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進行無情地揭露和抨擊。這些都促進他的詩歌創作達到現實主義的高峰。
對杜甫的《北征》這首詩,毛澤東是肯定的。他把這首詩推薦給別人讀。在給陳毅的信中談到寫詩要用賦、比、興的手法時,曾舉這首詩為例。他說: “杜甫之《北征》,可謂‘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興。” 《北征》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杜甫從長安逃至唐肅宗所在地鳳翔,其時家在酈州。這首長達700多字的五言長詩是杜甫由鳳翔至酈州探親時寫的,即詩人在小注中所說: “歸至鳳翔,墨制放經酈州作。”酈州在鳳翔東北,所以詩名《北征》。詩中分別敘述詩人回家探親時憂國憂民的情懷,旅途見到的戰爭創傷,久別還家時家人的凄慘境況,切望以官兵為主力收復兩京、對借兵回紇懷有的隱憂,最后敘述了對唐朝中興寄予希望。杜甫在詩中“敷陳其事”地敘述所見、所聞、所思,如他在描述自己備受戰亂之苦的家庭時,寫道: “妻子衣百結”, “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這是多么引人同情的凄慘情景。全詩除這種白描手法的“直言”之外,在形容旅途中見到的“山果” “或紅如丹砂”, “或黑如點漆”,即用比喻; “陰風西北來,慘淡隨回紇”,即用興的手法。所以毛澤東說“其中亦有比、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避難四川所作,茅屋即指成都草堂。凄風苦雨的寒秋,詩人住所屋頂的茅草被刮飛了,面臨著“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窘困,此時此刻,詩人想到的不僅是自己,而是由己及彼,關心普天下窮苦人們如何度過這風雨之夜,詩人寫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說,只要天下窮人都住上房子,詩人自己住破房子、凍死都甘心。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最能代表詩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毛澤東是很贊賞這首詩的。五六十年代時,毛澤東曾默寫手書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
杜甫有些詩寓意深遠,毛澤東常常引用它借古喻今。《前出塞九首》中的第六首: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這首五言律詩,本是通過一個戰士從軍前后思想感情的抒述,對窮兵黷武的拓邊戰爭進行諷刺的。毛澤東借其前四句,用以說明他的外交戰略。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換屆選舉時,毛澤東預計尼克松可能當選,并醞釀和他會談。有人說,尼克松是反共老手,同他會談會有輿論壓力??。毛澤東說:“在保衛邊疆,防止入侵之敵時,要挽強弓,用長箭。這是指武器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是民間流傳的一句極普通的話。杜甫看出了它的作用,收集起來寫在詩中。這兩句話表達了一種辯證法的戰術思想。我們要打開中美的僵局,不去找那些大頭頭,不找能解決問題的人去談行嗎?選擇決策人中誰是對手這點很重要。當然,天時、地利、人和都是不可排除的因素。原先中美級大使會談,馬拉松談了15年,136次,只是擺擺樣子。現在是到了亮牌的時候了。”杜甫的這四句古詩經過毛澤東的剖析,給人以啟發和認識上的提高,用它說明正確選擇決策人中的對手這一政治問題,無疑是對杜甫詩的新解。1972年10月,毛澤東在和周世釗的一次談話中,引用杜甫的另一首詩說明“九一三”事件林彪之死。這首詩是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十艮曲中論。
明妃,即漢元帝宮人王昭君,因和親政策遠嫁匈奴,至死未返。毛澤東引用的是前四句,戲改“明妃”二字為“林彪”。林彪以黨中央副主席的高位,叛黨叛國,摔死在蒙古的“朔漠”溫都爾汗,走上一條日落“黃昏”的不歸路。
毛澤東喜愛書法,有很深的造詣,他從杜甫詩中得到藝術方面的啟發。1938年在延安,他在會見舒群、朱光談及書法時,說: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云: ‘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之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不是至理名言嗎?”張旭,唐代著名草體書法家,有“草圣”之稱。西河劍器,劍器舞的一種。杜甫序中的這段話,認為舞蹈藝術與書法藝術是相通的,毛澤東很同意這種觀點,稱它為“至理名言”。毛澤東喜愛書法,他常從戲劇、舞蹈、繪畫等藝術創作中汲取營養,以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1958年《紅旗》雜志創刊時,毛澤東為其書寫刊名多幅,其中在挑出的三幅上分別注道: “此擬可”、 “比較從容”、 “這種寫法是從紅綢舞來的,畫紅旗”。
毛澤東對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一詩非常熟悉,全詩為: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唐代著名的音樂家。 1949年毛澤東寫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一詩中“落花時節讀華章”,便是點化運用杜甫這首詩的最后一句。毛澤東還手書默寫過這首詩的全文。
杜甫晚年體弱多病。雖有報國之心,已無報國之力。在長期顛沛流離貧病交迫的摧殘下,58歲時,凄慘地死于湘江水上的一條小船上。杜甫留下1400余首詩作,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歷史時代。其思想性藝術性無論對當代還是對后世的詩歌發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的詩被尊稱為“詩史”。
偉大的詩人杜甫,在受到中國人民熱愛的同時,還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1962年,當他誕辰1250周年時,被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紀念。
上一篇:毛澤東稱李商隱的無題詩“暫時存疑可也”
下一篇:毛澤東評白居易詩的高處在與人民“有平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