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穎蒲 【本書體例】
【原文】:
時邁其邦(1),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2)。薄言震之(3),莫不震疊(4)。懷柔百神(5),及河喬岳(6)。允王維后(7)!明昭有周(8),式序在位(9)。載橐干戈(10),載戢弓矢(11)。我求懿德(12),肆于時夏(13)。允王保之!
【鑒賞】:
《周頌·時邁》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巡守諸侯各邦,祭祀蒼天及山川百神的樂歌。一般都認為是周公所作。推究詩意,全詩都是以王者身份祭祀上天山川,卻又參雜著贊頌周武王之辭,可知詩的作者既不是武王本人,卻又必須能夠代表武王,所以定為周公所作,是合情合理的。
周人認為王者是“代天理民”,天子巡守四方諸侯是“為天遠行”,所以有定期巡行天下各諸侯國并奉行祭祀的制度。孔穎達《毛詩正義》就說:“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其守土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為‘柴望’之禮。柴,祭昊天;望,祭山川。巡守而安祀百神,乃是王者盛事。”實質上,所謂“柴望”之禮,無非是周統治者借天命以行人事。詩中歌頌蒼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周王敬祭報謝山川百神,偃武修文,以固帝業,集中體現了周人神化先祖,天人合一的宗教觀念。
全詩十五句,不分章,但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從開頭到“允王維后”,寫武王巡狩諸侯各邦,告祭河川百神及人、神對周王巡守的感應。開頭兩句點明巡守之事,揭示祭告之旨,可看作是一篇的總綱。周武武王受命于天,做了天子,又代天遠行,去各地巡狩視察諸侯邦國。一個“時”字,表現出“代天理民”者敬奉天命、不憚勞苦、為天遠行的勤謹、盡職的態度,從中體現出周武王及王室對蒼天的無限忠誠;一個“其”字,顯示了告祭者虔誠的祈禱神態,從中體現著周武王對上帝的絕對信賴。著此二字,就使詩歌有了主心骨:忠誠恭謹乞求天佑;也就使詩歌具有了特定的氛圍:肅穆、莊重。建立周王朝,統一天下,乃是上天的意志,也是上帝簡拔賢德者的集中表現。這無一點偏差:“實右序有周”。詩中“薄言震之,莫不震疊”,一語兩面,既寫當時殷商紂王無道,武王奉天命去征討,終于克商,威名大震;又寫如今武王威名之大,足以震懾各方諸侯。從而證明一點:武王真是“天之驕子”,他君臨天下,無可爭議。詩的“懷柔百神”三句,又極贊武王巡守,告祭山川百神,德行足以感動三山五岳、百川千江,不愧為賢明之君。以上五句,都歸結在最后一句上:“允王維后”,武王不愧是偉大賢德的君王!而這又反扣了“實有序有周”一句,使之落到了實處。
從“明昭有周”到結尾為第二層,頌揚武王偃武修文的英明決策,表達了永保天下、安享太平的愿望。上一層重在頌揚周武王已經完成的武功,這一層則詩意轉折,著力描繪今天及未來的理想。“明昭有周,式序在位”,是寫天下已經安定,諸侯在位,王朝統治秩序,天下臣民都得遵守。這無疑是在宣告,我周族取商而代之,已告成功。“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是說,方今武王克商,天下既定,大亂之后,人心思治。最后三句:“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是寫武王尋求美德和賢才,布于華夏四面八方,也即是說,要結束武功,注重文治,從此后偃武修文,以德為政。詩中特別突出在文治中要任用賢才和施行德化教育,并把此看做國運興衰成敗之關鍵所在,幾千年前的周人,有此眼光和見識,實在令我們嘆佩。
這首詩通過武王巡守祭祀山川百神來歌頌武王的無量功德,表達了祈求天佑,永葆周運的強烈愿望。當然,詩中神化了先祖,這正是當時統治階級神化自己的政治需要,也有利于周王朝的統治。
這首詩氣勢雄壯,基調樂觀昂揚,全詩表現了一種強大的自信心和改天換地的無比力量,使我們看到了西周統治階級處于上升時期的雄心壯志。同時,詩中既充分顯示了周人奮發向上的積極進取意志、自豪樂觀的情調,又顯示出他們敬天祀祖的虔誠恭敬的態度和莊重肅穆的氣氛。
另外,這首詩從頭到尾不用韻,句式也不求工整,更少對偶重疊,顯示了一種樸厚凝重之美。語言概括精煉,含意深刻。如用“時”字表現出周王代天行令理民的勤勞忠誠;用“其”字顯示出告祭者的祈禱語氣和對上天的無比信賴之情。用“實”、“允”來強調武王確是上帝之子,而上蒼一心佑護周王是無可爭議的,武王堪稱賢明之君也是無可懷疑的,所以,周王統治天下、代天行令也是天經地義的。不但如此,詩歌還善于在每一層末運用警策性的語言作出畫龍點睛式的揭示、強調和總結,發人耳目。如“昊天其子之”,美頌武王以天之驕子,獨得天佑,雄視天下,威加四海;又“允王維后”,再次強調武王不愧是明君,也只有象武王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做君王,統理天下;“允王保之”,如今偃武修文,天下一統,也只有武王才能做出英明的決策,永保天下,長享帝業。這就象一場交響音樂中的主旋律一樣,在每一個樂章中都反復出現,一線貫穿,使得詩的意脈始終相接相連,而且也較充分地表現出周人尊天敬祖時對天神無限虔誠,對武王熱烈贊美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旱麓》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昊天有成命》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