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的坎坷經歷及糾結的心緒
吳偉業可謂生不逢時。他生逢亂世,生活在明末清初社會動蕩異常激烈的時期。他在明朝做官時,因為朝廷已是內外交困,他無時不在擔心明朝遭遇滅頂之災。當明朝滅亡最終成為事實以后,他先是害怕清朝廷召他去做官,后來無奈之下做了清朝的官,雖然只做了三年多,但從那以后,便深受仕兩代君王經歷的折磨。以他的道德準則,仕清就是變節,讓他無地自容。一直到死,他都擺脫不掉因為身仕兩朝而愧疚的情感折磨。讀他的《臨終詩四首》,可知這種愧疚、痛悔情緒之深重:
其一
忍死偷生廿余年,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債應填補,總比鴻毛也不如。
其二
豈有才名比照鄰,發狂惡疾總傷情。
丈夫遭際須身受,留取軒渠付后生。
其三
胸中惡氣久漫漫,觸事難平任結蟠。
磈磊怎消醫怎識,惟將痛苦付汍瀾。
其四
奸黨刊章謗告天,事成糜爛豈徒然。
圣朝反坐無冤獄,縱死深恩荷保全。
這最后的真情表白可謂沉痛萬分。除了第四首是表示對清朝恩遇的感恩戴德,前三首都表現易代后“忍死偷生”的痛苦。從詩里可以看到,吳偉業不知多少遍咀嚼過的被他視為“偷生”的痛苦,說到底就是兩對矛盾:其一,是為前朝慷慨赴死還是在新朝隱忍生活?其二,選擇了活著,那么是做新朝的隱逸還是出仕為宦?矛盾中他選擇了最為傳統道德所不容的那條路:在新朝為官。其后,他只好不斷在心里對自己說,身為“丈夫”什么樣的磨難都須承受。直至臨死,他把這痛苦和盤倒出。的確,忍受這樣的煎熬幾十年,是需要非凡的精神力量的。正因為這樣的經歷,吳偉業的詩作和劇作,是他內心疏導的重要渠道,他抒發的亡國之痛,背后是他一貫小心翼翼的生存抉擇以及對“忍辱偷生”的懊喪,所以表現得很復雜。
梳理吳偉業的一生,可看到他確是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各種風險和災難。易代之際,他的很多朋友、同鄉以及親戚,稍有些鋒芒的,或者是貪戀官場、不小心躲避的,多遭遇了殺身之禍,或者被流放。他能全身而退,兩代皇帝:明朝的崇禎和清朝的順治都善待他,可知他有多么小心。
他早年參加科舉考試很順利。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考中秀才,那年他十九歲。兩年后(崇禎三年),他參加鄉試考中第一名(解元),很順利地中了舉人。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北京會試,又中了第一名,即中了會元。
這時吳偉業遇到了一場風波。那次會試,是當時的首輔周延儒任主考官,同考官李明睿是吳偉業的房師。周延儒是江蘇宜興人,在他還是秀才時,曾經游學太倉,吳偉業的父親那時在太倉有文名,所以周延儒和吳偉業的父親來往較多,是老朋友。吳偉業中會元后,周延儒的政敵借他會試第一名參劾周延儒。御史吳執御彈劾周延儒等人結黨營私,其奏章說道:“何地無賢才,而會元、狀元、榜眼、探花,必出蘇松?;矗瑳r會元首篇補貼大臣,是何經旨。”周延儒得知有人彈劾他以后,非常緊張,因為明代對科場舞弊案的處罰很嚴厲。后來,周延儒將吳偉業的會試試卷交到崇禎皇帝那里,把矛盾上交。崇禎看后,很欣賞吳偉業的文才,在試卷上批了八個字:“正大博雅,足式詭靡。”這樣,吳偉業才得以順利地參加了會試以后的殿試,并且獲得一甲第二名,也即榜眼。那年,吳偉業二十二歲。此后,吳偉業對崇禎皇帝的知遇之恩,終生念念不忘。
也正因為這段恩遇,他背負的道德責難更加沉重。入清后,吳偉業自然不愿去朝廷做官。但是,因為他是吳梅村,因為他有廣為時人知曉的才名和清譽,不要說出仕清廷了,僅是在易代之后活下去,他都需要給出理由。同樣由于他的名聲,入清后他想安靜地過隱逸生活也終于不可能。他在改朝換代的巨變中沒有慷慨赴死、也沒有參與到反清的活動中,其理由是上有老下有小。順治十年,時任清廷大學士的陳名夏、陳之遴和馮銓,都向朝廷舉薦吳偉業,吳偉業推諉再三,但無濟于事。實際上,他不可能獨高名節,安身做遺民。無奈之下,他于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應詔赴京,第二年授秘書院侍講,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任國子監祭酒。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以母病為由辭官,得以回鄉閑居。三年仕清,確實是吳偉業人生中最讓他糾結痛苦、最終不能釋懷的一件大事。吳偉業的好友侯方域曾在一封信里和他談論仕清問題:“學士以弱冠未娶之年,蒙昔日天子之殊遇,舉科名第一人,其不可者一也;后數歲而事宮贊,學士身列大臣,其不可者二也;清修重德,不肯隨時俯仰,為海內賢士大夫領袖,人生富貴榮華,不過舉第一人,官學士,足矣。學士少年皆有之,今即再出,能過之乎?奈何以轉眼浮云,喪我故吾?其不可者三也。”這代表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看法,而這種名節觀念加重了吳偉業的自責或曰負罪感。侯方域死后,從吳梅村《懷古兼吊侯朝宗》一詩可見其愧疚之情的深重:“朝宗歸德人,貽書約終隱不出,余為世所逼,有負夙諾,故及之。”
河洛烽煙萬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門。氣傾市俠收奇用,策動宮娥報舊恩。
多見攝衣稱上客,幾人刎頸送王孫。死生總負侯嬴諾,欲滴椒漿淚滿樽。
看來,對于侯朝宗當年信里所談對其出仕清廷的看法,吳偉業有過承諾——“終隱不出”。這首悼亡詩對故去的老友作了交代:一方面解釋他出仕清廷是“為世所逼”,一方面表達愧疚和自責的心情。
上一篇:李清照甘苦參半的人生
下一篇:宋詞中都市文化題材創作的繼往開來者——婉約詞集大成者周邦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