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品序》
南朝鐘嶸所撰。《詩品序》是他的《詩品》的序文。
《詩品》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論專著。仿效《漢書·古今人表》九品詩人及劉歆《七略》剖析條流的體制,品詳了自漢至梁一百二十二位詩人,根據他們的成就分別列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為三等,開創了以品說詩的先例,對后代詩話及書畫品評都有深遠的影響。
《詩品序》自述作書緣起,并全面闡述了自己的詩歌理論觀點。當時, “王公縉紳之士”論詩“隨其嗜欲”, “準的無依”。在創作上,永明體泛濫,玄言詩成災。鐘嶸對此深為不滿,為廓清詩風,憤而著書,發表了一些精辟的見解。
首先,在詩歌創作中他標舉“滋味說”,反對“淡乎寡味”之玄言詩。本來,以味論象,以味論詩,早在老子和孔子時代就有。但系統地提出“滋味說”的,是鐘嶸。他認為,好的詩歌應當是富有滋味的。詩的滋味是什么呢?就是“指事造形、窮情寫物”,使作品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就是要求賦比興并重,風力與詞采兼備,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為此,他抨擊玄言詩“理過其辭”, “平典似《道德論》”。從滋味說出發,他主張詩歌以五言為妙,因為“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
其次,鐘嶸還提倡自然真美,反對作詩用典。也說:“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彼?,他譏諷當時的一些詩人濫用典故,認為他們的做法是“雖謝天才,且表學問”。
第三,強調和諧,反對聲病。鐘嶸批駁沈約的聲律之說“古曰詩頌,皆被之金竹,故非調五音無以諧合……今既不被管弦, 亦何取于聲律耶?”因此,他主張“但令清濁通流, 口吻調利, 斯為是”。
此外,鐘嶸在《詩品序》中還討論了寫作動機與客觀事物的關系,提出“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怒”的觀點。但是,他又認為怒之抒發,可以“使窮賤易安,絲居靡悶”,見解仍囿于孔子之見。這與鐘嶸在序文中對比興的理解也是一致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品》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