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
陳風
陳,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開國君主媯滿,號胡公據說是帝舜的后代,因有功于周,武王封他于陳,并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他。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疆域大致包括今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的部分地方。“陳風”就是采自這個地方的民歌。
當時,陳國王室崇尚巫術,繼而全國巫風盛行。祭祀歌舞的集會,方便了青年男女的交往,所以在陳風中反映這種巫風的詩常伴以愛情。這是區別于其他方國民歌的一個顯著特點。“陳風”共有10篇,計為:宛丘、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防有鵲巢、月出、株林、澤陂。
宛丘
【原文】
子之湯(1)兮,宛丘(2)之上兮。洵(3)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4)其鷺羽。
坎其擊缶(5),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6)。
【注釋】
(1)湯:舞姿搖擺的樣子。
(2)宛丘:地名,今河南淮陽縣。
(3)洵:確實。
(4)值:持。
(5)缶(fǒu):瓦盆,可敲擊發聲。
(6)鷺翿(dào):傘形舞蹈道具。聚鳥羽于柄頭,下垂如蓋。
【譯文】
你舞姿熱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誠然傾心戀慕,卻不敢存有奢望。
你擊鼓來聲聲傳,宛丘之下舞翩然。無論寒冬和炎夏,手持鷺羽舞姿美。
你擊缶來聲聲響,宛丘道上歡舞。無論寒冬和炎夏,手持鷺羽舞姿艷。
【解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一位跳舞的巫女的喜愛之情,全詩熱情奔放,感情真摯熱烈。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熱性、巫風熾盛而四季巫舞不斷的陳國,男子被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曼妙舞姿所深深吸引,卻不敢奢望能夠與她在一起,只是遠遠地關注她的一舉一動。言語間透露出對巫女的愛慕之心。
此詩在技法風格上頗有特色。首章表達了詩人不能自禁的愛戀之情,次二章用白描手法,無一句情語,但所描繪的巫舞場景,無處不透露出巫女的吸引力,無聲地表達了詩人對女子的關注和愛戀。牛運震《詩志》評此詩曰:“一頭兩腳,一曲兩直,別格活調。”
東門之枌
【原文】
東門之枌(1),宛丘之栩(2)。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3)于差(4),南方之原。不績(5)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6),越以鬷邁(7)。視爾如荍(8),貽我握椒。
【注釋】
(1)枌(fén):木名。白榆。
(2)栩:柞樹。
(3)穀(ɡǔ)旦:美好的早晨。
(4)差(chāi):選擇。
(5)績:把麻搓成線,紡織。
(6)逝:往,趕。
(7)鬷(zōnɡ):會聚,聚集。邁:行。
(8)荍(qiáo):錦葵。草本植物,夏季開紫色或白色花。
【譯文】
東門之外種白榆,宛丘之下種柞樹。子仲家中好女兒,大樹底下翩翩舞。
良辰美景正當時,同往南方平原處。放下手中紡的麻,姑娘熱情婆娑舞。
良辰佳會總前往,屢次前往已相熟。看你好似荊葵花,送我花椒一大束。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情歌,男女集會時歌舞,互贈禮物來表達愛慕之情。它反映了陳國當時尚存的一種社會風俗。詩是以男子為第一人稱口吻寫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兒。陳國的郊野外種著茂盛的白榆和柞樹。姑娘在樹下舞姿翩翩,小伙心生愛慕之情。在某一個良辰吉日,女子放下手中紡織的活,前往“南方之原”,在鬧市翩翩起舞。男子眼中姑娘美如荊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她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二人感情真摯熱烈,大膽奔放,也體現了當時的民風。
衡門
【原文】
衡門(1)之下,可以棲遲。泌(2)之洋洋,可以樂(3)饑。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4)?豈其取妻,必齊之姜(5)?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注釋】
(1)衡門:橫木做成的門,指簡陋的居所。
(2)泌(bì):泉水。
(3)樂:療救。
(4)魴(fāng):同下“鯉”均為魚名,較為名貴。
(5)齊之姜:齊國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齊國為貴族。下“宋之子”也是名流貴族。
【譯文】
橫木為門住所簡,可以當作棲身處。泉水流淌不停息,可以止渴還充饑。
難道想要吃魚時,定要魴魚才甘心?難道想要娶妻時,必要娶那姜姓女?
難道想要吃魚時,定要吃那黃河鯉?難道想要娶妻時,必要娶那宋姓女?
【解析】
許多學者認為此詩乃隱者表述安貧樂道之詞。但也有學者從上古時期的民俗考察,認為這是一首情詩。結合當時民歌創作的時代特征,將這首詩定位為一首帶有哲理意味的情詩較為貼切。
詩在章法上十分獨特,先是敘事,由敘事引發議論。男女相愛至深,男子不由發出一番感慨:吃魚何必一定要黃河中的魴鯉,娶妻又何必非齊姜、宋子不可?只要是兩情相悅,誰人不可以共度美好韶光?本詩雖然簡單明了,但表現了上古陳地百姓自由、純樸的愛情意識。
東門之池
【原文】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1)。彼美淑姬,可與晤歌(2)。
東門之池,可以漚纻(3)。彼美淑姬,可與晤語(4)。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5)。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注釋】
(1)漚(òu):長時間用水浸泡。紡麻之前先用水將其泡軟,以便取出纖維。
(2)晤歌:用歌聲互相唱和。
(3)纻(zhù):麻的一種。
(4)晤語:會面談心。
(5)菅(jiān):菅草。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細長,可做索。
【譯文】
東門外有護城河,可以浸麻和泡葛。溫柔美麗好姑娘,與她相會問歌唱。
東門外有護城河,河水可泡浸纻麻。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傾談情相和。
東門外有護城河,河水可泡浸菅草。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敘話真快活。
【解析】
這是一首情詩。表現了在勞動中的男女之間大膽而直接的愛慕之情。漚麻是相當艱苦的勞動。但是這艱苦的勞動中,能和自己鐘愛的姑娘在一起,又說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相聚的喜悅遠遠超過了勞動的艱辛,歌聲充滿歡樂之情。全詩三章十二句,每章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這種重章復沓的形式是中國民歌傳統的語言形式。詩歌通過反復吟唱,既表現勞動青年感情的純樸強烈,又加強了主題。
東門之楊
【原文】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1)。昏以為期,明星煌煌(2)。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3)。昏以為期,明星晢晢(4)。
【注釋】
(1)牂牂(zānɡ):形容樹葉茂盛。
(2)煌煌:星光燦爛的樣子。
(3)肺肺(pèi):同“牂牂”。
(4)晢晢(zhé):同“煌煌”。
【譯文】
東門有株大白楊,風吹葉兒沙沙響。約好黃昏來相見,一直等到星滿天。
東門有株大白楊,風吹葉兒沙沙響。約好黃昏來相見,一直等到星燦爛。
【解析】
這首詩講述了主人公與心上人相約黃昏后,他滿懷希望地站在樹下等待情人的到來,一直等到啟明星都出現在了東方。雖然詩中沒有提到情人是否最終到來,但等待的那份焦灼和惆悵早已躍然紙上了。
此詩運用的并非“興”語,而是情景如畫的“賦”法描摹。終夜難耐的等待中,有風吹白楊樹聲和“煌煌”明星之景的點染,烘托了不見伊人的焦急和悵惘。全詩無一句情語,而懊惱、哀傷之情自現,這正是本詩情感抒寫上的妙處。
墓門
【原文】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1)。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2),誰昔(3)然矣。
墓門有梅,有鸮(4)萃止(5)。夫也不良,歌以訊(6)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注釋】
(1)斧以斯之:指用斧頭將樹木劈開。斯,劈開,砍掉。
(2)已:止,指改過自新。
(3)誰昔:往昔,從前。
(4)鸮(xiāo):貓頭鷹,古人認為是惡鳥。
(5)萃止:聚集,棲息。
(6)訊:告誡。
【譯文】
墓門前有大棗樹,拿起斧頭砍掉它。那是個不良之人,國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壞不悔改,從來他就是如此。墓門前有棵梅樹,貓頭鷹來棲息此。
那是個不良之人,唱歌規勸他悔改。規勸他卻不曾聽,摔了跟頭才想起。
【解析】
這是一首諷刺、斥責品行邪惡的統治者的詩,表達了陳國的百姓對統治惡行的不滿和憎恨之情。本詩僅兩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齊言的詩句抑揚頓挫,用指斥告誡的語氣抒發憤恨之情。兩章的開頭以動植物起興,其象征意義耐人尋味。國家壞人當道,多行不義,人們在憤恨之余,也流露出了對國家前途興亡的擔憂和感嘆。
防有鵲巢
【原文】
防(1)有鵲巢,邛(2)有旨苕(3)。誰侜(4)予美?心焉忉忉(5)。
中唐有甓(6),邛有旨鷊(7)。誰侜予美?心焉惕惕(8)。
【注釋】
(1)防:水壩。
(2)邛(qiónɡ):山丘。
(3)苕(tiáo):苕草,一種長在低濕處的植物。
(4)侜(zhōu):欺誑。
(5)忉(dāo)忉:焦慮憂愁的樣子。
(6)甓(pì):磚瓦,瓦片。
(7)鷊(yì):通“虉”,綬草,一般生長在陰濕處。
(8)惕惕:形容提心吊膽。
【譯文】
堤壩喜鵲來筑巢,土丘上面長美苕。是誰離間我愛人?讓我心憂添煩惱。
庭中通道鋪瓦片,土丘上面長美綬。是誰離間我愛人?使我心焦添煩惱。
【解析】
這首一首情詩,表達詩人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詩人十分思慕自己的情人,擔心她受到別人的欺騙而對自己變了心。所謂愛之愈深,憂之愈切。雖然不知懷疑是真是假,但詩人對這份愛情的在乎程度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比喻,比喻中采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發生的現象,來比喻人世間也不可能出現的情變。例如,喜鵲搭巢在樹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鋪路的是泥土、地磚,決不是瓦片;綬草生長在水邊,山坡上是栽不活的。這種不現實的比喻也暗含了作者的感情傾向,意味著作者的擔心,或許也是多余的。
月出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1)兮。舒窈糾(2)兮。勞心悄(3)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4)兮。舒憂受兮。勞心慅(5)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6)兮。舒夭紹兮。勞心慘(7)兮。
【注釋】
(1)僚:美好的樣子。
(2)窈糾(yǎo jiǎo):女子舒緩的姿態。
(3)悄:憂愁的樣子。
(4)懰(líu):姣好的樣子。
(5)慅(cǎo):心神不安。
(6)燎:美好。
(7)慘(zào):憂愁煩躁的樣子。
【譯文】
月亮出來多皎潔,美人儀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輕盈,讓我思念心煩憂。
月亮出來多潔白,美人臉龐多姣美。身姿窈窕步舒緩,讓我思念心憂愁。
月亮出來光普照,美人儀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優美,讓我思念心煩躁。
【解析】
這首一首優美的愛情詩。作者通過優美的言語營造出月夜朦朧的意境,將對女子的深深思念融入這溶溶月色之中。《月出》的情調是惆悵的。語言是柔婉纏綿的。它所描繪出的迷離清濛的氛圍和對那位美麗佳人的深深思念讓人充滿了想象。此詩一出,后世的同類之作便源源不斷。千百年間,見月懷人的詩作總讓人有一淡淡的憂愁之感,想必無論哪個時代,此情此景,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和感動。
株林
【原文】
胡為乎株(1)林?從夏南(2)!匪(3)適株林,從夏南!
駕我乘馬,說(4)于株野。乘我乘駒,朝食于株!
【注釋】
(1)株:陳國邑名,在今河南西華縣夏亭鎮北。
(2)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
(3)匪:不是,通“非”。
(4)說:通“稅”,停車解馬。
【譯文】
為何去株邑之郊?只為去把夏南找。并非要到株邑郊,只想把夏南尋找。
駕起大車趕四馬,停車在株邑之野。駕起輕車趕四駒,到達株邑吃早飯。
【解析】
這首詩對陳靈公的荒淫生活進行了冷峻深刻的諷刺。詩中提到的“夏南”,乃陳大夫御叔之子夏徵舒。據《左傳·宣公九年》披露,夏徵舒的母親夏姬則是聞名遐邇的美婦,引得陳靈公及其大臣孔寧、儀行父的饞涎。三人彼此間常以此詩相互逗樂,相互戲謔。這幫衣冠禽獸的丑惡的行徑讓百姓們十分不滿,因而作詩諷刺。
本詩首章以百姓路邊明知故問的問答形式暗示了陳靈公跟隨夏南前往夏姬家中,二章又假設陳靈公的口吻講述他駕車不分晝夜趕往夏姬家吃早飯,使這樁欲蓋彌彰的丑事,一下變得昭然若揭。諷刺之意不言自明,十分犀利。
澤陂
【原文】
彼澤之陂(1),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2)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3)。有美一人,碩大且卷(4)。寤寐無為,中心悁悁(5)。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6)。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注釋】
(1)陂(bēi):水邊的地。
(2)傷:按《爾雅》注引《魯詩》作“陽”,陽,予也。女子自指的代詞,意思是“我”。
(3)蕳(jiān):蘭花。
(4)卷(quán):美好的樣子。
(5)悁(yuān)悁:憂愁的樣子。
(6)菡萏(hàn dàn):荷花別稱。
【譯文】
在那清清池塘旁,長著蒲草與荷花。有個英俊美男子,讓我思念沒奈何。
朝思暮想沒辦法,涕淚滾滾如雨下。在那清清池塘旁,長著蒲草與蘭花。
有個英俊美男子,身材高大讓人愛。朝思暮想沒辦法,心中憂愁不堪言。
在那清清池塘邊,長著蒲草與荷花。有個英俊的男子,身材高大多端莊。
朝思暮想沒辦法,翻來覆去難入眠。
【解析】
這首詩描寫了在池塘岸邊一位女子對意中人的深深思念。女子由景生情,真率坦誠,整首詩充滿了清新的氣息。全詩三章十八句,每章意思基本相同,都是敘述女子看到池塘邊的香蒲、蘭草、荷花,不禁想到自己思慕的英俊男子,不禁心煩意亂,情迷神傷,夜晚輾轉難眠,于是將一腔愁悶吟唱出來,便成此篇。
上一篇:詩經《閔予小子之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駉之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