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秋老虎”來得厲害,雖說是七月了,但整個州府像個蒸籠。杜甫白天熱得飯都吃不下,蒼蠅又多,嚶嚶嗡嗡,惹人心煩;晚上家里都有蝎子出沒,讓他膽戰(zhàn)心驚,不敢入睡。
他當著司功參軍,官兒不大,事兒不少,連綿不絕的文書要他看,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總也干不完。杜甫是詩人,自命清高,哪里干得了這工作?不免心煩氣躁,想要大喊大叫一番。看看遠處華山的青松和丘壑,真想去那里避避暑氣,可又哪有時間呢?
話雖如此,杜甫畢竟是個負責的人。他在任上,寫了《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分析敵我形勢,討論唐軍該怎樣避實擊虛,剿滅困在相州(今河南安陽附近)的胡人;他掌握著考試,所以寫了《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讓考生們思索賦稅、交通、幣制等實際問題。從這些公文里,我們可以看到杜甫的軍事政治才能。
這樣干了半年,就到了冬天,他回洛陽去看望家鄉(xiāng)父老。恰在此時,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jié)度使集合六十萬大軍,圍攻盤踞在相州的安慶緒叛軍,本來有望一舉攻克,平定戰(zhàn)亂。可唐肅宗畢竟是個心胸狹窄的君主,他既害怕叛軍,也害怕手底下的節(jié)度使,生怕他們手握重兵,平亂后又成為第二個安祿山,就不給大軍設一個主帥,以便互相有個牽制。所以,六十萬大軍群龍無首,互相觀望,以致久攻不克。這一來,就延誤了戰(zhàn)機。唐軍一來缺了糧,二來呢,史思明來救援,于是軍心渙散。
三月的一天,六十萬唐軍在相州城外與史思明的五萬精兵決戰(zhàn),正殺得難分難解時,忽然刮起了大風,卷起黃沙,拔起大樹,一時間天昏地暗。兩軍都被嚇壞了,各自潰散。這一仗,唐軍損失慘重。史思明損失較少,一路追擊,反而取得勝利。郭子儀帶著殘余的朔方軍回守洛陽。其余的節(jié)度使則帶著殘兵各自回去。朝廷為了扭轉(zhuǎn)戰(zhàn)局,就四處征兵,鬧得人心惶惶。
杜甫從洛陽回華州,就碰到了兵荒馬亂,親眼看到了老百姓在戰(zhàn)亂中的痛苦生活。杜甫走到新安城外,聽到前面有喧鬧聲,仔細一看,是縣吏正在點兵。而他們點的兵,分明都是些孩子。他向前去問:“借問一下,你們縣里,就沒有成丁嗎?”按照當時的制度,男子滿二十三歲稱為成丁,才能服兵役。縣吏看到杜甫年老,又是當官的模樣,也不敢怠慢,回答說:“昨天上頭下命令了,成丁都征完了,現(xiàn)在只能征中男了。”所謂中男,就是十八歲以上的男子,當時的人發(fā)育晚,十八歲還是孩子模樣。“可中男這么矮小,怎么守得住洛陽?”縣吏無言以對,只撂下一句:“這是上頭的意思。”就喊著話,催促著一群孩子進發(fā)了。
送行的父母哭成了淚人,眼巴巴地看著孩子離開,就像看著河水東流一樣,再也不會回來。直到孩子們消失在彎道里,只留下一些塵土,他們還不肯離去。
杜甫心里也難受,但要想平定戰(zhàn)亂,不征兵,又能怎么樣?所以,他還是安慰了大家?guī)拙洹?/p>
“鄉(xiāng)親們,別哭了,要是把淚哭干了,可就等不到孩子們凱旋了。前些天,我軍攻打相州,原來指望著一舉平定。誰知戰(zhàn)局變化太快,我軍潰散了。唉,怎么辦呢?只好再征兵了。我聽說啊,這次征的兵,就在洛陽一帶駐扎,不上前線。干的活兒呢,就是挖挖壕溝,養(yǎng)養(yǎng)馬,不費勁兒。更何況,咱們是正義之師,將軍又愛兵如子。所以呢,大伙兒也收收淚。大家得相信郭仆射啊。”郭仆射,就是郭子儀。
再往前走,就路過了石壕村。天色已晚,杜甫就投宿在農(nóng)家。半夜三更,忽然聽到外面喊聲四起。他猛地驚醒,以為是叛軍殺過來了,急忙起來,往外一看,只見火把通明,幾個縣吏模樣的人大聲嚷嚷:
“征兵了!征兵了!”
杜甫投宿的那戶人家,也就一個老頭,一個老太,還有一個兒媳婦,奶著一個娃。那老頭一聽,趕緊竄到后院,翻墻逃走了。老太這才去開了門。縣吏覺得門開得晚了,一臉怒色,嚷嚷聲越發(fā)響了。
“你家還有男人嗎?”
老太頓時悲從中來。
“哪兒還有男人啊。我家就三個兒子,全都去攻打相州了。前兩天一個兒子捎信來,說另外倆兒子全戰(zhàn)死了。你瞧瞧,我家哪還有男人啊?哦,還有一個未斷奶的孫子。兒媳婦要喂奶,還沒改嫁。真可憐她了,連條像樣的下裙都沒有……”
85
縣吏也流露出一絲同情,忽然看到了一旁的杜甫。
“這不是你家男人嗎?”
“這是投宿在我家的老爺,是朝廷命官。”
杜甫出示了官印,縣吏便流露出一份敬意,語氣不由軟了下去。
“可你家……總得出個人啊。”“那就我吧。”老太挺起腰來。86“你?”“我這老太婆雖然年老體衰,但還可以跟你去前線,還能做做早飯。”縣吏想了一想,也只能這樣去交差了。于是,老太就隨著縣吏走了,臨行時,又看了看孫子,對兒媳婦交代了幾句。杜甫心里又是沉重,又是感動,哪里還睡得著。半夜里聽見老頭又翻墻回來了,躲在房間里偷偷地哭泣。唉,這年頭,又有什么辦法呢?
第二天,杜甫告別老頭,來到了潼關,看到這里正在加固城墻,不由想到當年潼關大敗,于是對潼關的小吏囑咐了幾句,讓他們要謹慎守關,不要學哥舒翰那么輕敵。
一路上,杜甫聽到許多,見到許多。他看到一對新婚夫婦,晚上結(jié)婚,早晨就分別了。新娘當然難過,甚至想追隨丈夫從軍。但她畢竟識大體,讓丈夫努力從軍,不要以她為念。杜甫又看到了一位老翁,子孫全部戰(zhàn)死,但當他想到國家大事,就毅然扔掉拐杖,穿上盔甲,邁向戰(zhàn)場,可又擔心老妻衣服單薄,熬不過寒冬,內(nèi)心矛盾重重。他還看到一位老兵,從相州戰(zhàn)敗回來,卻發(fā)現(xiàn)家里滿是荒草,村里人不是身死,就是逃難。當他背起鋤頭,要去重新耕種,卻被縣吏叫去服役。他無可奈何,只好安慰自己說:“畢竟是在本州服役,要是遠行,哪里還回得來?”
杜甫一路看到這些人這些事,內(nèi)心震動很大,就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些詩,剛勁有力,樸實無華,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別”。
這組詩,就成了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
上一篇:杜甫逐出長安
下一篇:杜甫在同谷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