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包括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酌、桓、賚、般11篇。該組詩主要為西周早期周武王、周成王祭告祖先神靈、歌頌文治武功、賞賚大臣、告誡自己的各類雅樂。
閔予小子
【原文】
閔(1)予小子,遭家不造(2),嬛嬛(3)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4)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繼序(5)思不忘。
【注釋】
(1)閔:通“憫”,憐憫。
(2)不造:不幸,指遭兇喪。
(3)嬛(qiónɡ)嬛:同“煢煢”,孤獨憂傷的樣子。
(4)陟降:升降,指任免群臣。
(5)序:緒,事業。
【譯文】
可憐我這個年輕人,遭遇喪父真是悲痛,孤獨無援憂心忡忡。我的父親真是偉大,一生都非常孝順。念我先祖興大業,任賢黜佞國運隆。我雖年幼但已即位,夙興夜寐勤勉于政為了求得成功。我在先王靈前發誓,我將繼承并且永遠不會忘記先王的遺烈。
【解析】
相傳這是周成王喪父之后,向祖先神靈禱告,表白心跡,祈求保佑的詩,同時也有對臣民的宣導作用。詩歌敘述成王在宗廟中訴說自己遭遇父喪的悲傷心情,追思先祖先王的功德,并以繼承先王的遺烈自勉。
訪落
【原文】
訪(1)予落止,率(2)時昭考。于乎悠(3)哉,朕未有艾(4)。將予就之(5),繼猶判渙(6)。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紹庭(7)上下,陟降厥家。休(8)矣皇考,以保(9)明(10)其身。
【注釋】
(1)訪:詢問,商討。
(2)率:遵循。
(3)悠:遠。
(4)艾:閱歷。
(5)將:扶助。就:接近,趨向。
(6)判渙:分散。
(7)紹:繼。
(8)休:美。
(9)保:保佑。
(10)明:通“勉”,盡力。
【譯文】
我在即位之初與群臣商討對策,遵循父王的路線政策。先王的治國理念太精深,而我的閱歷卻遠遠不夠。即使有群臣來扶助我,我也怕有什么閃失。我登位年輕缺乏經驗,不能承受眾多患難。我將遵守先王的庭訓,公正地升降官吏,任免群臣。父王既英明又偉大,希望能保佑我平安執政。
【解析】
本詩為周王與群臣商議國事的樂歌。詩歌前八句描述周王即位之初決心遵循先王之道,但是感到自己閱歷膚淺,難以獨立支撐復雜的局面,于是懇請群臣扶助以成就大業;后四句周王表示要繼承先王美德,并希望先王神靈保佑自己。
敬之
【原文】
敬之(1)敬之,天維顯(2)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3)厥士,日監在茲(4)。維予小子,不聰(5)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6)于光明。佛時仔肩(7),示(8)我顯德行。
【注釋】
(1)敬:通“儆”,警戒。
(2)顯:昭著。
(3)陟降:任免賞罰。
(4)茲:此。
(5)聰:聽。
(6)緝熙:積累,指掌握知識漸廣漸深。
(7)佛(bì):大。時:此。仔肩:責任。
(8)示:指示。
【譯文】
必須事事警戒,須知天道昭著,保有天命是不容易的。不要說天道遙遠,須知世間任免賞罰群臣的所有行為均在上天的監視之中。我因為年幼剛剛登基,豈敢不聽從天道而有所警惕?通過日久月長勤奮的學習,日積月累得到深造。希望群臣輔佐天子,指示光明的道德品行。
【解析】
此詩是周王對群臣的告誡和嚴格的自律。詩歌前六句敘述周成王以天道昭著、監臨下士與群臣共勉,成王利用天命告誡群臣,由于他的天子身份,因而很自然地具有居高臨下的威勢。后六句則敘述年幼的成王面對年齡較長的群臣,決心虛心學習、努力進取,并希望群臣輔佐自己,成就大業。
小毖
【原文】
予其懲(1),而毖(2)后患。莫予荓蜂(3),自求辛螫(4)。肇允彼桃蟲(5),拚(6)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7)。
【注釋】
(1)懲:警惕。
(2)毖:謹慎。
(3)荓(pínɡ)蜂:小草和細蜂。
(4)螫(shì):毒蟲刺人。
(5)肇:開始。允:確實。桃蟲:一種體形極小的鳥,即鷦鷯。
(6)拚:上下翻飛的樣子。
(7)蓼(liǎo):草名,生于水邊,味辛辣苦澀。
【譯文】
我必須深刻地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免除后患:不再輕視小草和細蜂,被刺被螫之后才知是自尋煩惱;不再聽信小到可以忽略的鷦鷯,因為它可能轉眼便化為兇惡的大鳥;難以承受國家發生如此多的變故,我似乎又陷入苦澀的草叢中不能自拔。
【解析】
這是周成王在遭受管、蔡之亂后,于東征淮夷途中所作的提醒自己的詩。他感覺到在管、蔡之亂后缺乏得力的輔政大臣,他自己不得不在年輕并缺乏經驗的情況下掛帥親征,舟車勞頓,為此不免有些憂傷。
本詩的主旨在于懲前毖后。懲前是條件,毖后是目的,詩中毖后的目的雖然沒有展示,卻已隱藏在之前的描述之中。在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成王深刻的反省:不能被表象所蒙蔽,不然后果不堪設想。周成王已經慢慢變得成熟,并將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他決心為鞏固政權而行天子之令。
載芟
【原文】
載芟載柞(1),其耕澤澤。千耦(2)其耘,徂隰徂畛(3)。
侯(4)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5)。有嗿其馌(6),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驛驛其達(7)。
有厭(8)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麃(9)。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10),烝畀(11)祖妣,不洽(12)百禮。有飶(13)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14)其馨,胡考(15)之寧。匪(16)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17)如茲。
【注釋】
(1)芟(shān):割除雜草。柞(zuò):砍除樹木。
(2)耦:二人并耕;千,概數,言其多。
(3)徂(cú):往。隰(xí):低濕地。畛(zhěn):高坡田。
(4)侯:語助詞。
(5)疆:同“強”,強壯者。以:幫工。
(6)嗿(tǎn):眾人飲食的聲音。馌(yè):送給田間耕作者的飯食。
(7)達:長出地面。
(8)厭:美好。
(9)麃(biāo):谷物的穗。
(10)醴(lǐ):甜酒。
(11)烝:進。畀(bì),給予。
(12)洽:合。
(13)有飶(bì):飶飶,飶通“苾”,香氣撲鼻。
(14)椒:以椒浸制的酒。
(15)胡考:長壽,指老人。
(16)匪(fēi):非。且:此。
(17)振古:自古。
【譯文】
又除草來又砍樹,田頭翻地松土壤。農夫合作在耕地,洼地坡田都會去。
主人帶著長子來,子弟晚輩也都在,有壯漢也有幫工,地頭吃飯聲音響。
婦女溫柔又嬌柔,小伙子們壯如牛。犁頭尖刃真鋒利,南面那田已耕種。
播撒百谷的種子,顆粒飽滿有生機。小芽紛紛長出土,苗兒露頭真美麗。
禾苗越長越茂盛,谷穗下垂長又長。收獲谷物真是多,露天堆滿打谷場,
成千上萬難數盡。釀造清酒與甜酒,進獻先祖先妣嘗,完成百禮供祭飧。
祭獻食品香噴噴,是我國家有榮光。獻祭椒酒香噴噴,祝福老人都長壽。
不是現在是這樣,不是今年是這樣,年年都有這景象。
【解析】
本詩是周王在秋收之后用所收獲的新谷祭祀宗廟時所唱的樂歌。詩歌十分具體地描述了耕耘、收獲,以及祭祀求福的事件,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全詩共三十一句,不分章,是《周頌》中最長的一篇。此詩敘述有層次、有重點,層層鋪敘,上下銜接。從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西周奴隸制度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態。對我們的歷史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良耜
【原文】
畟畟良耜(1),俶載(2)南畝。播厥百谷,實函(3)斯活。或來瞻女(4),載筐及筥,其饟(5)伊黍。其笠伊糾,其镈(6)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獲之挃挃(7),積之栗栗。其崇如墉(8),其比如櫛(9)。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殺時犉(10)牡,有捄(11)其角。以似(12)以續,續古之人。
【注釋】
(1)畟(cè)畟:形容鋒利的樣子。良耜(sì):好犁頭。
(2)俶(chù):開始。載:通“菑(zī)”,耕種。
(3)實:百谷的種子。函:含,指種子播下之后孕育發芽。
(4)女:讀同“汝”,指耕地者。
(5)饟(xiǎnɡ):此指所送的食物。
(6)镈(bó):鋤頭。
(7)挃(zhì)挃:形容收割莊稼發出的聲響。
(8)墉(yōnɡ):高高的城墻。
(9)比:密,指糧倉緊密排列。櫛(zhì):梳子。
(10)犉(rǔn):黃毛黑唇的牛。
(11)捄(qíu):形容牛角彎曲的樣子。
(12)似(sì):通“嗣”,繼續。
【譯文】
犁頭入土真鋒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種子播進土,粒粒孕育新生機。有人給你送來飯,挑著方筐和圓簍,里面裝的是黍米。頭戴自制草斗笠,手持鋤頭來翻地,有草的地得清理。野草腐爛作肥料,莊稼生長真茂密。
揮鐮收割聲齊響,打下谷子高堆起。堆得高高似城墻,排列緊密似梳齒,糧倉一個挨一個。各個糧倉都裝滿,婦女兒童心歡喜。殺頭黑唇大黃牛,彎彎犄角真美麗。不斷祭祀我老祖繼承古人的禮儀。
【解析】
此詩是周王于秋收之后祭祀祖先神靈的樂歌。前一篇《載芟》,是《詩經》中的農事詩的代表作。而“《良耜》,秋報社稷也。”一前一后相映成趣。全詩共二十三句,前十二句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畫面。次七句極力鋪陳秋天大豐收的盛況,展示的是另一種歡快的畫面。最后四句描寫周王祭祀神靈,感謝上天,點明了主題。
絲衣
【原文】
絲衣其紑(1),載弁俅俅(2)。自堂徂基(3),自羊徂牛,鼐鼎及鼒(4),兕觥(5)其觩。旨酒思柔。不吳不敖(6),胡考之休(7)。
【注釋】
(1)絲衣:祭祀禮服。紑(fóu):鮮明潔白。
(2)載:通“戴”。弁:皮制的禮帽。俅(qíu)俅:形容裝飾華麗的樣子。
(3)堂:廟堂。徂:至,到。基:通“畿”,指門檻。
(4)鼐(nài):祭祀用的大鼎。鼒(zī):小鼎。
(5)兕觥(sì ɡōnɡ):犀牛角做成的酒器。
(6)吳:大聲喧嘩。敖:通“傲”,輕浮傲慢。
(7)胡考:長壽之意。休:福。
【譯文】
祭祀禮服潔白且鮮明,戴的帽子裝飾得很華麗。周王從廟堂里到門檻,從牛到羊,一一查看祭品的準備情況。大鼎中鼎與小鼎,兕角酒杯統統備齊,宴會上賓主喝著柔和的美酒,行為舉止莊重且有威儀,故能獲得長壽之福。
【解析】
《毛詩序》謂本篇主旨是“繹”。“繹”即“繹祭”,周代的祭祀有時進行兩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繹祭。前兩句是在講祭祀的穿戴。穿的是絲衣,戴的是禮帽。三、四句講的是祭祀的準備。五、六句言祭祀的器具。最后三句是在講祭后宴飲。這里突出的是宴飲時的氣氛莊重而有威儀,合乎禮儀。詩歌贊美周王祭祀之心虔誠,助祭的賓客彬彬有禮,并祈禱賓主都能夠健康長壽。
酌
【原文】
于鑠(1)王師,遵養時晦(2)。時純熙(3)矣,是用大介(4)。我龍(5)受之,蹻蹻王之造(6)。載用有嗣(7),實維爾公允(8)師。
【注釋】
(1)鑠(shuò):美,光明輝煌。
(2)遵:遵循。養:攻取。晦:暗。
(3)純:大。熙:光明。
(4)介:助。
(5)龍:借為“寵”。光榮,榮幸。
(6)蹻(jué)蹻:勇武的樣子。
(7)有嗣:有司,官的通稱。
(8)實:語助詞。維:通“唯”,只有。
【譯文】
武王的軍隊在不利的形勢下韜光養晦以待時機成熟。一旦形勢有利,武王便率師出擊。我光榮地承受武王開創的功業,朝中武將驍勇聰明。因此后嗣之王,確實應該把武王當作效法的榜樣。
【解析】
本詩是周成王所作《大武》樂歌之一。詩歌歌頌周武王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能夠順應時勢,不急不躁,瞅準時機,最終成就功業。同時詩歌寫周成王自己是很榮幸能夠繼承這么好的基礎,還有朝中得力大臣輔佐。同時他希望后世子孫能夠以武王為榜樣。
桓
【原文】
綏(1)萬邦,屢豐年。天命匪解(2),桓桓(3)武王。保有厥士(4),于以(5)四方,克(6)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間(7)之。
【注釋】
(1)綏:安定。
(2)匪解(fēi xiè):非懈,不懈怠。
(3)桓桓:威武的樣子。
(4)保:擁有。士:指武士。
(5)于:于是。以:有。
(6)克:能。
(7)間(jiàn):監察。
【譯文】
萬國和諧,連年豐收,全靠上天降福祿。威武的武王,擁有英勇的武士,擁有了天下四方,使周王朝安定興旺。武王的功德昭著于上天,請上天監察我周室家邦。
【解析】
這首詩是周成王所作的《大武》樂章之一,詩歌歌頌武王戰勝商朝之后,各個諸侯國安定,屢獲豐年,美德顯著,齊于上天。詩的前三句,是以“綏萬邦,屢豐年”來證明天命完全支持周朝。在古代社會,獲得農業豐收,離不開風調雨順的自然條件,“屢豐年”即順了天意。中間四句歌頌英勇的武王和全體將士,并告訴全體諸侯,武王的將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衛周室。最后兩句是禱告上蒼、讓上天來監臨下士。
賚
【原文】
文王既(1)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2)思,我徂(3)維求定。時(4)周之命,于繹思。
【注釋】
(1)賚(lài):賜予。既:盡。
(2)繹:思考,思索。
(3)徂(cù):往。指前往征討殷商。
(4)時:通“侍”,承受。
【譯文】
文王勤勉一生,我一定將要繼承他的功業。諸侯們要牢記,我前往征討殷商只為了天下太平。你們接受周朝的命令,要不斷思索繼承先王的德澤。
【解析】
此詩之所以取名為“賚”,或許是就詩中賞賜功臣的內容而言的。武王克商凱旋,他所追求的天下太平,已經達到。他還告誡所有諸侯都必須牢記文王的品德,不可荒淫懈怠。《大武》中,這是唯一通篇押韻的詩。該詩語氣誠懇,表現出了武王的深思遠慮,所以在短短的六句中反復地告誡諸侯們要“繹思”。
般
【原文】
于皇時(1)周!陟(2)其高山,嶞山喬岳(3),允猶翕河(4)。敷天之下,裒時之對(5)。時(6)周之。
【注釋】
(1)時:是,此。
(2)陟(zhì):登。
(3)嶞(墮):狹長的山。喬岳:高大的山。
(4)河:黃河。
(5)裒(póu):聚集。時:此。對:封國,疆土。
(6)時:通“侍”,承受。
【譯文】
偉大的周朝啊,登上那高聳的山頂,眼前是峰巒疊嶂,眾水順著山谷流淌合流于黃河。普天之下,所有周的封國疆域,都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解析】
這首詩和《武》一樣,是四言七句,前四句主要寫武王祭遍山川之神;后三句主要寫普天之下所有人都報答周天子的恩德。《毛詩序》說:“《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般,樂也。”“般”就是樂的意思。本詩抒發了普天之下歸服周王朝的喜樂。本詩語言雖然簡練,但“高”、“喬”、“敷”、“裒”等詞的使用體現了山峰河流的壯美。側面突出了周王朝的空間之大和雄渾的氣魄,體現天下一統的雄偉之勢。
上一篇:詩經《鄘風》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陳風》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