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言志篇
中國古代詠物詩(詞亦詩)的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詩經·碩鼠》等詩篇以來,歷代均有佳作涌現。相比而言,宋代的詠物詞不僅題材境界有所拓展,而且意象比以往各代更加神采飛揚,寄托更為深遠,物性與社會人性結合更為緊密,確能做到傳神寫照而又“不即不離”(清劉熙載《藝概》)。宋末詠物詞較多,實為時局所迫、詞人曲筆言情的結果。
中國古代詠物詩一向注重主體的審美體驗,即注重揭示物象的象征性內涵,并將人的精神品格、思想感情融入其中。詞人創作時,往往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依據物類的特點,借助合理的想象、聯想和類比,將物的特性與社會人性融為一體;并采用擬人手法,“亦物亦人”,使物人格化;同時,往往借題發揮,抒情言志,表達愛憎。在寫物時,往往重神不重形,采用傳神寫意的筆法,從而達到物、人、情一體的獨特境界。鑒賞這類詞作,必須在懂得比興原理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詞人的生平及志向品格去領悟。
本部分精選了歐陽修的詠蝶、賀鑄的詠荷花、蘇軾的詠楊花、陸游的詠梅花、周密的詠水仙等五首詠物名篇,大致能反映出宋代詠物詞的基本面貌及藝術水平。
歐陽修詞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宋仁宗時,他二十四歲進士及第后步入仕途,一生多任朝中要職。他具有進步的政治思想。為政關心民生疾苦,主張“寬簡”“輕賦稅”“除積弊”;為人性格剛毅、直言敢諫,受到保守派的排擠打擊,屢次被罷職貶官。他晚年思想較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死后謚“文忠”,后人尊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有宋一代文豪,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散文均取得了很高成就,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上一篇:《詠史懷古》宋詞鑒賞
下一篇:《愛國情懷》宋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