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文奇 【本書體例】
【原文】:
鴻雁于飛(1),肅肅其羽(2)。之子于征(3),劬勞于野(4)。爰及矜人(5),哀此鰥寡(6)。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7)。之子于垣(8),百堵皆作(9)。雖則夠勞,其究安宅(10)。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11)。維此哲人(12),謂我劬勞。維彼愚人(13),謂我宣驕(14)。
【鑒賞】:
本詩選自《詩經(jīng)·小雅》,寫周宣王派遣使臣救濟(jì)難民的事。舊說多以為“美宣王也。”歷王衰亂,萬民離散,難安其居。宣王興復(fù)先王之道,派遣使臣安集流民,以至于鰥寡孤獨(dú),各得其所。詩之詠之頌之。
朱熹《詩集傳》云:“比也,流民以鴻雁哀鳴自比而作此歌也。”比又兼“興”意,引領(lǐng)下文。詩中鴻雁以比難民,后世“哀鴻”一詞得之于此。
第一章以“鴻雁于飛,肅肅其羽”比喻百姓四方逃難的情狀,歌詠使臣風(fēng)塵仆仆,奔走勞累,安集萬民,并惠及了鰥寡孤獨(dú)可哀憐的人。
第二章以鴻雁“集于中澤”喻百姓回歸其居住地,歌詠使臣督促之建房壘墻,并悉心勸慰百姓:如今雖病勞尚多,生活尚苦,但終有安居之所了。
第三章言使臣為百姓未得安居嗷嗷哀鳴而痛心,感嘆只有明智之人才知自己的辛勞,知自己通過辛勞而獲得的成果,而不明事理的人,反說自己驕侈。
全詩每章以鴻雁作比而兼起興,將百姓與使臣連成一體,對(duì)照敘寫。百姓逃亡,使臣安集之,百姓安居,使臣欣悅之。頭兩句虛寫百姓困苦之狀,后四句實(shí)述“之子”工作業(yè)績,虛實(shí)結(jié)合,互相映襯,愈見百姓之苦,愈見使臣難得。詩中的“之子”忠心耿耿,為國效力,不辭辛勞,終日奔波,恩惠及于最可哀憐的人,真是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堪為一代風(fēng)范。這一形象很樸實(shí),的確又是感人的,在鴻雁“肅肅其羽”、“哀鳴嗷嗷”的烘托渲染下,“之子”的形象十分高大醒目,光輝照人。通篇即事成詩,三用“劬勞”一詞,意在歌頌“之子”安撫流民的辛勞和真摯,深化了詩歌的主旨。從結(jié)構(gòu)上看,前兩章著重?cái)懯钩嫉墓ぷ鲗?shí)績,末章以使臣的口吻申述其工作的價(jià)值,表明清白的心跡,更見出其精神之難能可貴,著實(shí)可歌可頌。
全詩兼有敘事抒情之長。音調(diào)徐緩凝重,情感深沉,與所述內(nèi)容甚為合拍。頌詠之詞,樸實(shí)真切,頗具感人力量;比興兼用,意味悠長,耐人咀嚼;對(duì)比敘寫,文意明晰又有力度。
上一篇:《鴛鴦》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鵲巢》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