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連及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說到甲時連帶說及乙,而甲是表達者的意義所在,乙只起陪襯或調整音節作用的一種修辭方式。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首先講到該辭格。
[例釋]根據甲乙兩個詞的意義關系,可將連及分為兩種:
(1)相關連及。指利用同一語義場中詞與詞的相關關系構成的連及。
例1: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易·系辭上》)
例2: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憲問》)
例3: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之二)
例1、2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連及》:“風不能潤物。”“躬稼本稷事而亦稱禹。”所以例1由“雨”帶“風”,與上句“雷霆”相應;例2由“稷”及“禹”。例3中下句的“弦望”描繪“月”,而不描繪“日”,句子由“月”連及“日”。
(2)相對連及。指利用同一語義場中詞與詞的對立關系構成的連及。
例4:多人不能無生得失。(《史記·刺客列傳》)
例5:幸得宿衛,十年有余,時從出游,游于后園,覽于有無,然猶未能遍睹也,又焉足以言其外澤乎?(司馬相如《子虛賦》)
例6: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毛澤東《七絕·為女民兵題照》)
例4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連及》:“得失,失也。”例5的“有無”只有“有”的意思,“覽于有無”,即“觀賞(后園)所擁有的景物”;例6“詩題為女民兵題照”,表明是“女民兵”,那“不愛紅裝愛武裝”的,當然是“女”而不是“兒”。
這種手法的形式特征表現在它的偏義結構上,即同一個語義場中具有相關關系或相對關系的詞組合成偏義結構來表義;其語用功能,主要在詩、詞、歌賦、駢文、散文等文體中,起調整音節,使語音和諧勻稱,句子語氣完滿,節奏感強的作用。
也有學者按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把連及分為私名連及(如例2)、公名連及(如例6)、物名連及(如例1、例3)和事名連及(如例4、例5)四類。
[辨析1]連及與兼言。見“兼言”條。
[辨析2]連及與偏義復合詞。連及中的相對連及與偏義復合詞,都是偏義結構。區別是:
連及甲乙兩詞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如果有的已經定型,如“好歹”、“利害”、“得失”、“舍得”等,已發展為偏義復合詞,那是現代漢語詞匯的組成部分,不算連及。
上一篇:什么是聯邊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復加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