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施受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在同一句話中,動作行為的施事者和動作行為的受事者所指是同一類的人或物的一種修辭方式。
史塵封認為“施受就是:同一句話中,行為動作的行施者將行為動作作用于自身。換言之,就是句子的主語自己描繪自己。”這個定義有不妥之處,因為,雖然句子的主語(施事)和賓語(受事)是同一個詞語,但指稱的并不是同一個人或物,而是同一類的人或物,所以句子的施事并不是“將行為動作作用于自身”或者“主語自己描繪自己”。
[例釋]根據(jù)施受的指稱對象,可以將其分為兩類:
(1)事物名稱的施受。
例1:唉,全東山塢的飯碗砸了!雞不啼了,狗不叫了,孩子不哭了,女人不笑了,人人都像坍了架,丟了魂,一聲長嘆連著一聲長嘆。(浩然《艷陽天》)
例2: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洪湖岸邊是呀么是家鄉(xiāng)呀!(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例1中主語是“一聲長嘆”,賓語是另“一聲長嘆”,全句表示了人們的聲聲長嘆,而不只是兩聲長嘆;例2主語的“浪”和賓語的“浪”一起代表了所有的洪湖水浪。
(2)人物名稱的施受。
例3:俗話說:自古英雄惜英雄,好漢愛好漢。(單田芳評書《瓦崗英雄》)
例4: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
例3中主語“英雄”和賓語“英雄”、主語“好漢”和賓語“好漢”分別代表了英雄、好漢一類的人物,而不是指某一兩個英雄人物或一兩個好漢。例4以主語“老鄉(xiāng)”和賓語“老鄉(xiāng)”代表“老鄉(xiāng)”所指稱的群體,并不是指某一兩個人。
從形式上看,施受的主語和賓語是同一個詞語,但從語義上看,它們指稱的并不是同一個人或物,而是代表同一類人或物,或者說是代表同一個群體,全句表示的是同類或同一個群體當中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語用功能看,運用這種手法使文字簡潔凝練,話語意義明白易懂,把同類事物相互之間的關系自然清晰地展露給接受者。
[辨析]施受與同語。句法結(jié)構(gòu)上有相似之處,即句子的主語(或主語中心語)和賓語(或賓語中心語)表面上詞形相同。區(qū)別是:
(1)二者表示的概念意義不同:同語的主語和賓語是指同一個人或物,它們代表的是個體,賓語是對主語的強調(diào);而施受的主語和賓語則不是同一個人或物,它們代表的是一個群體,全句表示的是群體當中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2)二者的語義關系不同:前者的主語和賓語是施受關系,句中的動詞是行為動詞;而后者主語和賓語是當事關系,句中的動詞一般是判斷動詞“是”。
(3)二者的語用功能不同:前者的修辭作用主要是以簡潔的語言描繪同類事物相互之間的關系;后者的修辭作用主要是強調(diào)主語所指稱的人或物特有的品質(zhì)、個性或作用。如:“看人家家里,冰箱是冰箱,彩電是彩電,電腦是電腦,轎車是轎車。”句中賓語中的“冰箱”、“彩電”、“電腦”、“轎車”強調(diào)了主語的指稱與一般概念的指稱不同,比一般概念的指稱或漂亮或高級或貴重。
上一篇:什么是潤色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降用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