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歧義修辭手法
[定義]在對話中由于詞語的語音要素或語義要素所造成的臨時性誤解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錯會。
[例釋]根據造成歧義的原因,可分為兩類:
(1)諧音歧義。由詞語的諧音所造成的誤解。
例1:菊咬金的老婆對丈夫說:“她(鄧秀梅——宣傳干部)坐在灶腳底下,花言巧語,左一聲‘嫂嫂’,右一聲‘嫂嫂’,又說小龍什么的,又怕風吹雨打。小龍不就是蛇嗎?蛇怕什么風吹雨打!”
她的丈夫菊咬金說:“我說你糊涂,話都聽不懂,她說的定是小農經濟怕風吹雨打。”(周立波《山鄉巨變》)
例2:父親和兒子在田間干活。父親想知道兒子的英語學得怎么樣,就指著公路上公共汽車問:“公共汽車用英語怎么說?”兒子說:“bus。”“什么?爸死?!”兒子趕忙回答:“yes。”“爺死?”父親氣得拿起鋤頭就要追打兒子,邊追邊喊:“爸死,爺死,我叫你死!”
例3:一老外到一家中國商店去買東西,對賣東西的老板說:“我買一只pen。”老板把一只臉盆拿給他。老外連連說:“no,no。”老板趕緊說:“不漏,不漏,剛進的新貨,質量好得很。”
例1中菊咬金的老婆文化水平低,不知道“小農經濟”是什么意思,因此,她只能根據自身的經驗把“小農”理解成音同的“小龍”,從而造成了對“小農經濟”的誤解。例2中父親不懂英語,把英語單詞的發音與漢字的讀音聯系起來,造成了一系列的誤解:英語單詞“bus”的發音正好與漢語“爸死”的讀音相近,而“yes”的發音又正好與“爺死”的讀音相近,因此,他氣憤萬分要打兒子。例3也是如此,對英語一竅不通的老板只能是誤解百出。這兩例都是因為音同而造成的誤解。
(2)語義歧義。由詞語的多義而造成的誤解。
例4:在舞會上,一外國男子夸贊一位美麗的中國姑娘:“小姐,你今晚真漂亮。”小姐笑笑說:“哪里,哪里。”這位男子愣了一下,趕忙說:“到處都很漂亮。”
例5:爸爸:兒子,你在學校和同學關系搞得怎么樣?
兒子:爸,您放心,我和同學打成一片呢!
爸爸:什么?打成一片?這能讓我放心嗎?說說你什么時候學會打架了!
例4中在漢語語境中“哪里”可以是一種謙虛的說法,小姐說“哪里,哪里”是對客人贊美自己的謙虛表示,但外國男子并不了解,把它錯會成“什么地方漂亮”的意思,因此,趕忙以“到處”來回答。這是文化的差異造成的誤解,是多義惹的禍。例5中“和同學打成一片”是兒子的優點,說明兒子和同學相處融洽,而無知的父親卻將其理解為“和別人打架”,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
[辨析1]歧義與飛白。兩者都含有誤解的成分。區別是:
角度不同:歧義是從接受者角度說的,接受者由于未能理解對方話語的意思而造成誤解;而飛白是從直接表達者的角度說的,直接表達者明知文本中的人物犯了錯誤,卻故意把人物所犯的錯誤原封不動地照錄下來。如例1,從信息接收者菊咬金老婆的角度看,她誤把“小農”當“小龍”,是由于“農”與“龍”音同造成的,屬于諧音歧義;若從間接表達者即作者的角度來看,明知菊咬金老婆理解錯了,卻故意原封不動地將其錯誤寫出來,就應屬于語義飛白。可見,同一例句,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修辭方式,會不一樣。
[辨析2]歧義與歧疑。表達者所說的話都讓接受者產生了誤解。區別是:
(1)產生誤解的原因不同:歧義是由于語音相近或語詞多義使接受者產生了錯位的理解;歧疑是由于表達者將關鍵性話語保留不說而造成了接受者的誤解。
(2)表達目的不同:歧義不是表達者故意制造的,是接受者聽錯了或理解錯了而造成的,其目的是在表達與接受的錯位中顯示語音近似和一詞多義對言語交際所產生的影響。因此,表達者和接受者在歧義中所處的位置是相等的;而歧疑是表達者故意制造的,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接受者按常規思維產生誤解,然后在接受者的誤解中說出關鍵性話語,讓接受者在誤解疑問和恍然大悟的跌宕起伏中感受語言的樂趣。因此,在歧疑中,表達者高高在上,接受者則任其“擺弄”。
上一篇:什么是拈連修辭手法與拈連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返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