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婦吟
—對不起,這輩子我們可能無法在一起了
君知妾有夫, 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 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 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節婦吟》
看到這首詩的第一眼,我想起了張小嫻的那篇《最美的時候你遇見了誰》。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種幸福。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種悲傷。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聲嘆息。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種無奈。”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是不曾心動,只是有緣無分,大抵說的就是這樣的感情吧。
這句詩給我的感覺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一句相差無幾。一個是遇到良人時已經出嫁,不能在一起;一個是年歲懸殊,相處的時間已然不多。雖然兩者所說之事截然不同,卻都是錯過。
我曾膚淺地將這首詩歸結成了一個有婦之夫拒絕一段“婚外情”的故事,雖然我很喜歡看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
你是贈珠之人,奈何我卻只能做還珠之婦。最終,婦人未曾做出逾越之事,可她畢竟曾將明珠“系在紅羅襦”。由此,原本對于這首詩的喜愛也逐漸趨于平淡。
直到后來意外知道張籍是韓愈的門生,我在翻閱資料時,發現以前犯了多大的一個錯誤,也重新拾起了對這首詩的喜愛,并且與之前單純感嘆它凄美的情懷區別開來喜愛著。
晚唐時期宦官專權,長安的政治環境極其惡劣,黨爭和宦官專權的直接影響是朝野人士為了自保前程,拉幫結派黨同伐異?;鹿賱t飛揚跋扈,控制軍隊,甚至操持皇帝的廢立。大臣們不僅不敢對宦官有半點不敬,還紛紛曲意巴結。那個時候,宦官還可以隨意捉拿朝臣,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不但如此,由于“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后果,就是藩鎮割據,雖然“安史之亂”最終被鎮壓,但是無可挽回地成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王朝分崩離析,安史余部也還保持著相當大的勢力,昏懦的唐代宗為了求得暫時茍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在平叛過程中唐朝對內地掌兵的刺史也多加節度使的稱號,因此,經過“安史之亂”以后,“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形成了割據的局面。方鎮多仿效河朔,專橫跋扈,割據稱雄,對其境內的人民都實行暴虐統治。方鎮的叛亂,有時甚至直接威脅到中央政權。
在官場的日子如履薄冰,危機四伏,割據一方的藩鎮大帥也將目光瞄向了朝臣們,希望能拉攏一些朝臣作為他們在朝廷的眼線,以便隨時都能掌控朝廷的動向。
張籍曾在《雜曲歌辭·傷歌行》中寫道:
黃門詔下促收捕,京兆君系御史府。
出門無復部曲隨,親戚相逢不容語。
辭成謫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須臾留。
身著青衫騎惡馬,東門之東無送者。
郵夫防吏急喧驅,往往驚墮馬蹄下。
長安里中荒大宅,朱門已除十二戟。
高堂舞榭鎖管弦,美人遙望西南天。
從詩的字面意思,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狀況。太監得勢,朝臣自危,連親戚相見都不敢交談。在朝為官被打壓的人,被貶謫到南海洲。
那個時候南海洲還沒有被開發,所謂的南蠻之地指的就是南方一塊區域,在人被視為作“南蠻”的地方,就與“北夷之地”一樣荒涼。在被貶途中,他們穿的是粗布麻衫,騎的是惡馬,也沒有人送行,或許是不敢送行吧。連郵夫防吏都可以對他們惡言相向,長安城里原本的豪宅都成了荒宅,那時候在家中擺宴歌舞的人也極少了。這首詩,很寫實地描述了當時整個社會風氣是怎樣的狀況。
張籍是在唐貞元十五年(799)中進士,官拜太常寺太祝,遷秘書郎。后經韓愈推薦,得為國子博士等官職。許多當時的名士,都樂于與他同游。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是張籍為官時最強盛、最飛揚跋扈的藩鎮大帥之一。李師道非常仰慕張籍的學識,很想羅致征聘他,來為自己效命。
而李家幾代人“竊有鄆、曹等十二州,六十年矣。懼眾不附己者,皆用嚴法制之……以故能劫其眾,父子兄弟相傳焉”,基本上是土皇帝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其他藩鎮對李師道避讓三分,朝廷一味籠絡李師道,給他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李氏權勢炙手可熱??。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韓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轉地加以勸阻。
張籍雖是窮官,卻淡泊名利,他是韓門大弟子,他的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分裂的立場一如其師韓愈。張籍為此寫了《節婦吟》,副標題就是“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張籍巧妙地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借一位有夫之婦的嘴,拒絕了一段“婚外情”,單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發男女情事之詩,骨子里卻是一首政治詩,題為《節婦吟》,即用以明志,是拒絕李師道的拉攏,拒絕他的收買。雖然他以“恨不相逢未嫁時”做了解釋:只因為錯過了時機,如今我已經有效忠的對象,不便再效忠于你,我也忍不住對這個只是一介文弱書生的張籍,生出了敬佩之情。對于李師道這樣一個人物的拉攏,他居然敢于拒絕,雖然歷史上李師道后來并未對張籍怎么樣,我也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取巧鉆營、毫無廉恥的小人反而會平步青云,而那些如張籍一般潔身自好的人,為官之道卻是舉步維艱。然而張籍卻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讓我很是佩服他這種寧可拋棄榮華富貴,拒絕平步青云仕途坦蕩的誘惑,也要堅持清廉為官之道的精神。
還君明珠,大隱隱于朝—這就是張籍的為官之道。
上一篇:項羽《垓下歌》英雄豪杰詩歌
下一篇:《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享受生活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