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維新甄繼祥 【本書體例】
【原文】:
揚之水(1),不流束楚(2)。終鮮兄弟(3),維予與女(4)。無信人之言(5),人實廷女(6)。
揚之水,不流束薪(7)。終鮮兄弟,維予二人。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8)。
【鑒賞】:
對這首詩的主題,歷來有不同看法。詩《序》說:“《揚之水》閔無臣也。君子閔忽之無忠臣良士,終以死亡,而作是詩也。”這是指春秋時期鄭昭公(名忽)二年(公元前695年),鄭國大臣高渠彌懼怕鄭昭公忽危己,而借打獵之機“射殺昭公于野”的事。這種說法,朱熹在《詩集傳》中早已否定。近人吳闿生在《詩義會通》中說:“莊公(鄭昭公之父)之子至多,而詩稱終鮮兄弟,其為非忽固至明矣。”眾所周知,詩《序》中穿鑿附會之說,是屢見不鮮的,“閔忽”“無臣”之說是不足為據的。
另有一些學者認為,這首詩是寫兄弟之間受他人謊言挑撥而發生沖突,兄勸告弟,或弟勸告兄的。我們覺得這種解釋,與詩中“終鮮兄弟”似有矛盾,故不敢茍從。
從內容看,這是一首由于男子聽信讒言,懷疑妻子忠貞,在愛情出現了裂痕的情況下,女子向男子傾訴衷情的詩。
全詩共二章,二章文字雖有不同,但內容和結構基本相同。頭兩句都是起興和比喻相兼的句子。用激蕩的流水興、比挑撥離間者的讒言,用“束楚”“束薪”比喻自己對丈夫的忠貞愛情。說明他們的婚姻關系,象捆得緊緊的“束楚”、“束薪”一樣,水流雖急,卻是沖不散,流不走的。這類比喻在《詩經》中并不少見,如《王風·揚之水》的前二章,就和這里一樣,用了相同的句子。三、四兩句是表白自己無依無靠,既沒有同族兄弟,也沒有表親兄弟,只有我和你二人,恩恩愛愛,百年偕老。最后兩句是指斥讒言的險惡目的和欺騙性,并對丈夫進行誠摯的規勸。這些描寫都表現出了這位女子的質樸、坦誠和忠貞。也許有人會認為,有無“兄弟”在古代既可指同胞兄弟,也可指族外兄弟。《詩·小雅·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鄭箋》:“兄弟,父之黨,母之黨。”這說明“兄弟”一詞除指本家的親兄弟、堂兄弟之外,還可以指表兄弟(包括姑表、姨表)。“同姓不婚”這是誰都明白的,但異姓表兄妹成婚后的并不少見。詩中的“兄弟”是指表兄弟。說“終鮮兄弟”是為了打消丈夫的疑慮的。于此可見,這位女子在表白自己和規勸丈夫中,還表現出了相當的機智。
這首詩每章首兩句,都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全篇則采用疊章手法,只換數字,卻又步步加深,產生了感情層層遞進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揚之水》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揚之水》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