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葉嘉瑩徐曉莉
【原文】:
安定城樓(2)
李商隱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3)。賈生年少虛垂涕(4),王粲春來更遠游(5)。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6)。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7)!
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8)
李商隱
黃昏封印點刑徒(9),愧負荊山入座隅(10)。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11)。
賦得雞(12)
李商隱
稻粱猶足活諸雛,妒敵專場好自娛(13)。可要五更驚穩夢,不辭風雪為陽烏(14)?
錦瑟(15)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16),一弦一柱思華年(17)。莊生曉夢迷蝴蝶(18),望帝春心托杜鵑(19)。滄海月明珠有淚(20),藍田日暖玉生煙(21)。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22)。
無題(三首)
李商隱
一
相見時難別亦難(23),東風無力百花殘(2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25)。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26)。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27)。
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28)。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29)。隔座送鉤春酒暖(30),分曹射覆蠟燈紅(31)。嗟余聽鼓應官去(32),走馬蘭臺類轉蓬(33)。
三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34)。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35)。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36)。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37)。
暮秋獨游曲江(38)
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過華清宮(40)
杜牧(39)
長安回望繡成堆(41),山頂千門次第開(42)。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43)。
泊秦淮(44)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45),隔江猶唱后庭花(46)。
赤壁(47)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48)。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49)。
遣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50),楚腰纖細掌中輕(51)。十年一覺揚州夢(52),留得青樓薄幸名(53)。
【解讀欣賞】:
繁星璀璨的唐代詩空中,除了李白、杜甫之外,還有一顆放射著神異凄迷之光的明星,那就是李商隱。雖然他沒有李太白的飛揚不羈,也沒有杜少陵的博大深厚,但他所特有的那一片幽微窈眇、撲朔迷離的心靈之光,在參橫斗轉,月墜星殘的迢迢銀漢中,無疑也是前無古人的永恒!他的神奇絢爛如同“夜月一簾幽夢”,他的纏綿悱惻恰似“春風十里柔情”(秦觀詞句)。盡管千百年來,在對最能代表李商隱特色之詩篇的認識上,幾乎無一不存在著分歧;盡管古今評說者異口同聲地公認他的詩難懂、更難解;可即使你對他所寫的背景和用意一無所知,一無所懂,但你仍能被他感性上的直覺魅力所吸引,所打動,這就是李商隱詩的最大成功。我們不妨以他的《丹丘》、《瑤池》這兩首小詩為例,先來體味他留給你的直覺印象和感受。
丹丘
青女丁寧結夜霜,羲和辛苦送朝陽。丹丘萬里無消息,幾對梧桐憶鳳凰。
瑤池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李商隱詩的題目有許多是取于本詩中的某兩個字,對這種題,你懂不懂都沒有關系。“丹丘”與“瑤池”都是神話中神仙的住處,它們所象征的是完美而崇高的理想境界。傳說“青女”是天上主霜的女神,“羲和”是管理太陽的男神。《丹丘》所寫的是:青女以叮嚀專注,無限深切的關愛之情,竭盡全部心力才凝結起那美麗晶瑩的霜花;羲和不辭艱辛勞苦,日復一日地駕著日車奔波往來于東西山之間。這種不分晝夜,不分男女,千般叮嚀,萬般辛苦的對于美麗與光明的追求向往,其結果如何呢?不要說尋到神仙境地的丹丘,連丹丘的消息都沒能尋到。假如換了別人,沒有尋到,把他放棄就是了,可李商隱的無可奈何就在于他的不肯放棄,他仍然還在“幾對梧桐憶鳳凰”。《莊子》上說,鳳凰非梧桐不棲,而梧桐樹也只有鳳凰才配讓它棲息,因而“鳳落梧桐”便成了美滿遇合的象征。而今梧桐雖在,風鳥卻不至,這豈不是天地間最大的缺憾!所以李商隱怎么也不會甘心,既然青女、羲和付上了這樣的心力和體力,怎么就沒有結果呢?既然有了梧桐,怎么就沒有鳳凰呢?為此他要期待,他要無數次地面對梧桐,翹首企盼著鳳凰的到來……
《瑤池》用了周穆王求神仙的典故。《穆天子傳》載,周穆王想求長生,曾駕八駿去瑤池見西王母,途經黃竹時看到漫天大雪之中,遍地都是凍餓而死的人,他于是就作《黃竹歌》以哀之。李商隱襲用這個典故的本意,進而想到那位住在瑤池的西王母如果真像“阿母”一樣慈祥親切,關懷撫愛人間的生靈,那她一定會敞開通往人間的“綺窗”,那么天下人間的苦難也一定會隨著“黃竹歌”傳入“綺窗”,感動她慈悲的心腸,喚起她深切的母愛。倘若真有這樣的瑤池,真有這樣一位神仙“阿母”,那么憑周穆王那“日行三萬里的八駿,肯定會到達瑤池,找到阿母,解救天下百姓脫離苦海的。可事實上周穆王卻為什么沒有再來呢?
這兩首小詩使我們感到李商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確實是崇高而完美的:“丹丘”、“瑤池”,多么崇高神奇!“鳳凰”、“綺窗”,多么遙遠絢麗,然而這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如果真有“丹丘”和“鳳凰”,為何詩人終生都沒能尋到?而只能在記憶中向往呢?如果真有“瑤池阿母”,真有“綺窗”、“八駿”,為什么神仙的境界就再也不能達到呢?為什么李商隱的時代,大地人間還沉浸在痛苦悲哀之中呢?其實李商隱并非不曉得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可是他就是不甘心放棄,就是要懷著無限悲哀的癡情,苦苦地渴望和期待著。讀李商隱的這些詩,即使你不知道他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他的言外之意指什么,僅他那種悵惘哀傷、纏綿悱惻的感情形象本身,就足以在直覺上打動你,使你不由得被那難以言狀的悲愴之美所震懾,所吸引。同時也正因為你難以用理性去解說,難以用指實的框子來圈定,因而他所帶給你的感動和聯想才是自由和無限的。那么李商隱為什么會有這種悵惘哀傷的感情,又怎么會寫出這樣窈眇隱晦的詩作呢?這就是他所經歷的時代、家境,以及本人性格、遭遇等多方面因素結合的結果了。
李商隱所經歷的唐代,已到了一個急劇下滑的陡坡上,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它注定傾覆的慣性。李商隱在短短46年的生命里程中,曾目睹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的更替。這正是唐代的多事之秋,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加之朝臣之間的朋黨爭斗,因此形成當時朝中帝王之生殺廢立盡出于中官(太監),朝士之進退黜擢半由于恩怨的局面。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使李商隱深為唐文宗“受制于家奴”以至于“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詠史》)的處境而痛惜。此外更令人痛惜的還在于詩人的不幸身世和遭遇。他的傳記中記載,他少小孤寒,10歲喪父,12歲就作為長子而擔負起養家的責任。為此他曾刻苦讀書,除欲求得到仕宦的因素外,李商隱還是一個關懷國家民生,有理想,有見解的有志之士。不幸他科場不利,兩次應考皆未登第。直到他26歲那年,才因令狐楚、令狐綯父子的推薦考中進士。就在這一年的冬天,他寫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的著名長詩,詩中描繪出當時民間的荒涼景象:“高田長槲櫪,下田長荊榛。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指出了當時政綱紊亂的弊端在于“中原遂多故,除授非至尊。或出幸臣輩,或由帝戚恩”;“巍巍政事堂,宰相厭八珍。敢問下執事,今誰掌其權。瘡疽幾十載,不敢抉其根”。最后詩人陳述自己的愿望說:“我愿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頭出鮮血,滂沱污紫宸。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表現出深摯強烈的救國救民之愿望。就在他寫此詩的次年,他又去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當時他本已被吏部錄取,可當他的名字上報到中書省時,卻由于中書長者說“此人不堪”,遂又落選。李商隱為何會令中書長者感到“不堪”呢?這之中有兩種可能,首先不能排除他當時既受知于令狐氏(牛僧儒黨人),又娶了王茂元(李德裕黨人)之女為妻的事實,這被當時朋黨交爭、各執一見的官場視為背恩之舉;此外更重要的可能在于李商隱的這首長詩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因此以李商隱那一份執著多情、幽微善感的天性,他既要追求“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的理想境界,又要保持“一生不復沒階趨”(《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的高尚氣節;既不能忘懷令狐父子的知遇之恩而與之斷絕來往,又不忍傷害與愛妻、岳父之間的親情關系;再加上他寫的那些政治詩所招來的許多麻煩,這一切都注定了他在感情上將終生陷在進退兩難的矛盾漩渦中難以自拔。在政治作為上,他更是失意,一生窮困漂泊,先后數次為人做幕(給地方軍政長官當秘書),從未有過施展才志的機會。翻開李商隱的文集,可以看到,他十之八九的文章都是給人家做掌書記時留下的。以這樣才學卓越的有志之士,而一輩子都浪費在寫那些無聊的文字上,這實在是人世間最大的遺憾和悲哀。正是這種“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崔玨《哭李商隱》)的終生憾恨與他“古來才命兩相妨”(《有感》)的種種遭遇,才使李商隱的詩風染上了那些悵惘哀傷、凄迷晦澀的情調。下面我們來解讀他那首最有名、也是最難懂的《錦瑟》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是李商隱詩歌中分歧最大、爭議最多的一首詩。有人說是愛情詩,有人說是政治詩,有人說是悼亡妻的,有人說是泄積怨的,有人說此一句指令狐绹,彼一句指李德裕(這一點從前文對本詩的注釋中即可見到)……真可謂“一篇錦瑟解人難,可惜無人作鄭箋”。對此我們還是應該先拋開各種成見,先從詩篇本身所使用的典故、形象、結構、口吻中去體會他給予我們的直覺感受。李商隱詩難懂的另一重要原因,還在于他頻繁地用典,因此讀他的詩,首先要弄清他詩中典故的本來意義。“錦瑟無端五十弦”句中就用了《史記·封禪書》中的一個故事:上古時“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瑟這種樂器發出的聲音本來就是低沉哀傷的,再加上它的弦有五十根之多,所奏出的樂曲就更是繁復曲折、憂郁悲愴了,所以每次奏瑟,都令太帝泣不可止。后來太帝實在無法忍受這么沉重的哀痛,就“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李商隱用此典故的重點在于“無端五十弦”之上。一般樂器有四弦的琵琶、五弦的、七弦的琴、十三弦的箏,你“錦瑟”為什么偏偏比別人多出這么多根弦來?你李商隱為什么偏要比別人的情感更銳敏纖細,更幽微抑郁?孰令為之,孰令致之?是“無端”而然,無緣無故,生來如此,無可奈何的!這是美麗珍貴之“錦瑟”與生俱來的悲哀,也是才情華美之李商隱命定的悲劇!所以下面的“一弦一柱思華年”便過渡到詩人對自己悲劇年華的追憶。由于“錦瑟”之弦與詩人之心弦是同聲相應,互為應和的,那么錦瑟上每一根弦柱所發出的聲響,都自然會引起詩人心靈的波動和震顫,于是詩人觸緒傷懷,引出了對平生感情經歷與生命遭遇的追溯和回憶——
“莊生”兩句所憶及的是詩人華年之中的感情經歷。首先他用了《莊子·齊物論》上的典故:莊子有一天夢中變成了蝴蝶,但夢醒后,發現自己還是莊周,于是他茫然不知是蝴蝶變成了莊周呢,還是莊周變成了蝴蝶。莊子的本意是要表現“齊物”的哲學思想。但李商隱的用意不在“齊物”上,他只是借典發揮,沿著“夢為蝴蝶”這個美麗的形象思路,再加一“曉”與“迷”字,使之又翻出一層新意:夢是理想的象征,蝴蝶又是永遠追尋著鮮花的,這里都蘊含著對于美好理想與情感的追尋和向往。李商隱于“夢”前加一“曉”字,意在突出強調那是一場破曉之前很快就要破滅的殘夢。“迷”字的重點則在于襯托蝴蝶之夢的美好。夢越是美妙、香甜,就越對之執迷癡狂、留連忘返。這一句完整的意思是:我曾有過執迷癡狂的夢想,而且這夢幻有如蝴蝶一般翩躚,但沒料到我這一份如癡如狂的熱情和希望,竟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這么輕易地就毀滅了。現實中李商隱所追求的、所夢想的究竟是什么呢?其實無論是什么,他都可以有這種追求的感情!
接著“望帝春心托杜鵑”又用了望帝魂化杜鵑的典故:古時蜀地有一皇帝名杜宇,號稱望帝,他曾因一失足,鑄成失位、失國的千古憾恨而終生陷于愧疚自責之中。死后他的靈魂化作杜鵑鳥,每到春來,杜鵑鳥就不住地鳴叫,其啼聲酷似“不如歸去”,而且直啼得泣血為止。這里李商隱除了襲用望帝死后仍難擺脫對舊情故國的牽戀之情以外,又在“望帝魂托杜鵑”的典故中間加上“春心”二字。“春心”在中國傳統詩歌中所代表的,是一種浪漫而熱烈的感情的萌動,但由于對這樣一種美好感情的追求,常常要伴隨著許多痛苦悲哀,所以李商隱在另一首《無題》中說道:“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的悲哀正在于他明知春心會寸寸成灰,卻偏偏還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尤其是當詩人的這份“春心”一旦加之于“望帝托杜鵑”的固有意象之上,遂又有了更深層次的喻意:與花爭發的春心托情于“春蠶”、“蠟炬”,這份至死方休的執著已彌足感人了,更何況這“春心”竟又寄托在至死不休的“望帝”與“杜鵑”之上呢!
從“曉夢”到“春心”,從“迷糊蝶”到“托杜鵑”,隨著李商隱低回婉轉、幽隱哀怨的心弦的撥動,那些舊情如夢、憾恨無窮的華年往事被重新喚醒,聯想到命途多舛、浮生如萍的遭遇,詩人禁不住觸緒傷情——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前兩句“莊生”、“望帝”都是從人說起的,這兩句的“滄海”、“藍田”則是從景物上說的。景就是“境”,就是境遇和遭際。如果說前兩句是詩人內心感情經歷的象喻,那么這兩句所象喻的,則是詩人外在的環境和遭遇。“滄海”一句是三個典故的結合。李商隱詩不僅喜歡用典,而且也善于用典,有時他是直接用典故的原意,有時是借典發揮,翻用新意。這句他是把幾個相關的典故結合在一起連用。首先用了蚌珠的典故:中國古籍中記載,月滿則珠圓,月缺而珠虛(空),只有當夜明月滿之時,你才能采到圓潤美滿的珍珠。所以“滄海月明珠有淚”的第一層用意是說,海上月滿,海蚌珠圓(這是典故上說的),而且這明珠還含著晶瑩的眼淚(這是李商隱加上去的)。珍珠是美麗的,淚珠是悲哀的,為什么天下那些最美好的事物總要伴著悲哀呢?而且是在“滄海”這如此廣漠荒涼之中的悲哀!于此又有了第二個典故,即“滄海遺珠”的聯想:珠寶的價值就在于有識貨的人把它當作珠寶來珍惜和賞愛,而事實上那些采珍珠的人們卻往往把一顆最美好、最明亮的珍珠遺漏在茫茫滄海之中。如果真有這樣一顆被遺棄的,永遠得不到知賞和采擷的珍珠,它又怎么能不“珠有淚”呢!這就又引出了第三個典故:傳說大海中有一種“水居如魚”的鮫人,她哭泣時,能夠淚落成珠。“珠有淚”說的是如此珍貴美好的事物卻充滿了凄涼悲哀;“淚成珠”是說如彼沉痛悲哀的情感竟具有美好珍貴的價值;一個是美麗而且悲哀的,一個是悲哀然而美麗的,這美與悲、悲與美所構成的種種形象,豈不正是李商隱其人、其詩,與其不幸的身世境遇相結合的濃縮概括嗎!
下句中的“藍田”,是長安附近以盛產玉石而聞名的一座山的名稱。這首詩不但每一句都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象,而且形象與形象之間還具有相得益彰的對比效果。“滄海”是海,“藍田”是山;“月明”是夜晚,“日暖”是白天。在“滄海月明”的凄涼孤寂之中,詩人曾有過“珠有淚”般美好而悲哀的感情經歷,那么在“藍田日暖”這樣溫暖和煦的環境里,詩人的境遇又是如何呢?古人說“石蘊玉而山輝”。所謂“玉生煙”這里可能有兩種喻意,一是把玉當作可望不可即的追尋對象,欲采而不得;另一種是以玉自比,言其由于無人開采,因此當日光照射在玉石之上才煥發出凄迷朦朧的煙光。不管是要采而不得,還是有玉無人采,總之都是蘊藏與采用相違反、相悖逆的不幸際遇。
總觀詩人一生的身心經歷,他曾有過夢迷糊蝶的美妙幻想,可那終歸是殘更曉夢,轉瞬即逝;他曾竭力控制壓抑自己的滿懷春情,可那“春心”非但不死,還附魂“望帝”,托情“杜鵑”;他晶瑩美麗如滄海明珠,但不幸竟被采珠者遺落在苦海蒼茫之中;他玲瓏珍貴如藍田寶玉,卻幽閉埋沒于巖石層中,凄然散發著渴求與無奈的迷霧靈光……詩的結尾總結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情”指的即是從“莊生”到“藍田”這四種不同的身心境遇。對于這種種感情的境遇與遭遇,難道一定要等到今天追憶它的時候才覺得它們是悵惘哀傷的嗎?清朝人寫過兩句詞:“當時草草西窗,都成別后思量。”人生有許多感情是在失去之后才認識到它的意義和價值的,但李商隱不是,他在“當時已惘然”了。“惘然”是一種悵惘哀傷、若有所失、若有所尋的感情,這是一種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有過追尋和失落的感受,人生就徘徊在這追尋與失落的情感之間。而將人生這種感情境界表現得最深切感人的,莫過于李商隱了。在他之前,沒有人能寫出這樣的詩來。那么李商隱的特色和魅力究竟是什么呢?
概括地說,李商隱的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用理性的章法結構來組織非理性的、緣情而造的形象(意象)。如這首《錦瑟》,前兩句在結構上具有起承的作用,中間四句排列了四種情、境的形象,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總結和收束,具有轉合之妙。這種理性與非理性的結合,使你產生似懂非懂的印象,它的起承轉合、條理層次與情緒口吻,都使你感到完全可以理解;而“曉夢迷蝴蝶”,“春心托杜鵑”,以及“滄海珠有淚”,“藍田玉生煙”等超現實、超理性的形象,又給你一種概念上的,不可理喻的直覺美感,并在打動你的同時帶給你一種莫名其妙的吸引力。從心理學上講,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都是“貴遠而賤近”的,對某一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如果到了一覽無余的程度,那它就不再具備吸引你的力量了。只有那些你看得見,摸得著,卻看不清,猜不透,似懂非懂,似曾相識又不曾相知的事物對你才有魅力,才能誘發你的好奇心。“魅”字之所以從“鬼”部,就在于它具有一種神奇而不可知的、非人之理性所能控制的強大的吸引力。李商隱的《錦瑟》、《燕臺》以及相當一部分《無題》詩就具有這樣的藝術魅力。對于這些完全訴諸感性的,完全憑心靈感受的觸動而寫成的詩篇,原本是不可以有心求的。所以要想欣賞李商隱的詩,首先應當具備一顆與詩人相類似的心靈,用“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直覺感受去收集他留給你的、能夠感受而卻難以言說的印象。憑借這些印象所組織起來的感覺線索,去逐漸深入地體會他那“才命兩相妨”的抑郁悲傷;去探索他幽微窈眇的心靈跡象;去溝通他朦朧凄迷的神致思路;去分享他如夢如幻的追尋向往。而不應帶著某種固有的成見,用完全猜謎的方式去揣測它。其實就算你能機智取巧地猜對了,也仍然不是正當的欣賞之道,因為你所猜中的部分,不過只是詩中所蘊含的那份直接感動你的素質的一部分在起作用,如果你把這屬于詩歌本身的興發感動之因素完全忽略掉,而只按自己的猜測去牽合附會,那就難免要舍本逐末了。
與李商隱同時,年紀稍長的杜牧也在晚唐詩壇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杜牧生于內憂外患日益深重的晚唐,自幼便有經邦濟世的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懷。他關心國家的政治和軍事,曾注《孫子》十三篇,注意研究“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也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挽回唐王朝實際上已不可逆轉的頹勢。杜牧今存詩五百多首,在藝術上各體皆工,七絕尤佳,有不少為人傳誦的名篇。深沉的歷史感是杜牧詩中的一個顯著特色。無論是感慨往事、針砭現實還是抒寫懷抱、描摹自然,都常常流露出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但由于杜牧性格比較開朗樂觀,所以他的詩中雖有頹唐的成份,卻并不顯得消沉,而是在憂郁中透出清麗俊爽的風調。
杜牧的政治詩多揭露時弊和表達他對現實的關切。代表作有《郡齋獨酌》、《感懷詩》、《河湟》、《早雁》等。如《早雁》以驚飛四散的早雁,比喻在回紇侵略者蹂躪下被迫流離的邊地人民,表現了對難民的深切體貼和同情,也譴責了統治者對他們的漠不關心。此詩通篇采用比興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寫雁,實際上句句寫人,含蓄蘊藉,寓意深刻。
詠史詩諷刺帝王的荒淫,議論朝政得失,很有特色,藝術上也有創新。一部分采用傳統手法,借古喻今;另一部分以詩論史,具有史論色彩。分別以《過華清宮》和《赤壁》為代表。《過華清宮》(其一)通過楊貴妃嗜鮮荔枝玄宗命飛騎千里傳送的歷史事實,深刻揭露和諷刺了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作者在史實的基礎上,馳騁豐富的藝術想象,既引人入勝,又耐人尋味。全詩不著一句議論而題旨自見。《赤壁》寫作者憑吊古跡所抒發的歷史興亡的感慨。作者將東吳在赤壁之戰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于偶然的東風,不是出于軍事上的無知,而是借史事一吐胸中懷才不遇的塊壘。此詩用筆犀利,英氣逼人,充分體現出杜牧詩“雄姿英發”的特色。這一以詩論史的寫法尤為后代許多詩人所仿效。
杜牧的寫景抒情詩也取得很高成就,他既善于用凝煉的語言勾勒鮮明的景物意象,又善于把悠遠的情思寄托在具體畫面之中。如《泊秦淮》以迷茫朦朧的江邊月色和柔曼頹靡的流行曲調,構成一幅色彩凄涼暗淡、人物醉生夢死的世情生活圖畫,而這一切又從抒情主人公的視聽感覺中寫出,并引起他對前朝亡國教訓的聯想。清醒與麻木、歷史與現實的對照映射,傳達出一種濃厚的憂世傷時的感傷情懷。
由于晚唐一蹶不振,個人際遇也不順利,理想與現實始終處于矛盾之中。杜牧于是失意消極,甚至放浪聲色、玩世不恭,詩中也有少數輕薄之作,如自云:“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遣懷》)。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唐以后士大夫追求享樂的浮華習氣,同時也表明了作者與統治者不合作的消極態度。
1.你喜歡李商隱的詩嗎?你以為李商隱詩歌的獨特魅力來自何處?對這樣的詩應如何欣賞?
2.就《無題》《錦瑟》等詩的閱讀,談談李商隱詩歌意象與意境方面的特色。
【閱讀思考】:
1.你喜歡李商隱的詩嗎?你以為李商隱詩歌的獨特魅力來自何處?對這樣的詩應如何欣賞?
2.就《無題》《錦瑟》等詩的閱讀,談談李商隱詩歌意象與意境方面的特色。
上一篇:《詩仙李白
下一篇:《五代西蜀詞人韋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