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它的作者是葉嘉瑩先生,我在大一的時候選修了網絡通識課程《中華詩詞之美》,這堂課的主講老師就是葉嘉瑩先生。其實感覺蠻羞愧的,當時學習這門課更多地是為了學分,所以沒有太用心地去理解思考,收獲不大。盡管我對于課程內容所知甚少,但每當葉嘉瑩先生讀詞時,她奇特但又富于韻味的語調總能吸引我的注意力。再加上對于詞一直以來都很有興趣,驚嘆于其精致的意象,合韻婉約的字詞,因此也想多了解一些它更深層面的文化意蘊之美。
一直以來都覺得詞很美,想必每個人心中都裝著一個文藝青年,見到一些美麗的詞句,也會在紙上反復抄寫。在我高中時期,語文小組的老師們都在班上開展過各種自寫詩詞的活動。“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其實想來,當時的我也是這樣吧。不管懂不懂“楊柳細雨”、“梧桐芭蕉”、“高樓望遠”,也要拗盡字眼去寫下類似這樣的訴情說愁的詩詞,還要認真謄寫在漂亮的小本子里面。現在想來只覺難為情,可笑過之后又有些惆悵。雖然說起好笑,但畢竟那時的我是真心地喜歡這些綿延于中國千年歷史中,由詞人精魂一字一字灌注的詞。而現在卻沒了那份真誠,嫌棄當時的矯揉造作,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其實有的時候矯情并不是什么壞字眼,反而是更坦誠地表露真實的自己。特別是在文學這一方面,書寫出真實的感受尤為重要。
以前所欣賞的詞之美大多流于表面,只覺得用字雅致,其中情意雖不大懂也只覺纏綿深切。在這本書中,葉嘉瑩先生將不同美感的詞分了三類,分別是歌辭之詞、詩化之詞以及賦化之詞。這三類詞她又列舉了幾位著名的詞人及其作品加以說明。
歌辭之詞中她講解了雙重性別和雙重語境,我覺得很有意思。之前在課堂上也了解為何一些男性詞人要以女性視角來寫詞,這種雙重性別令簡單的閨怨詞有了更深的涵義。當男子被上司忽視的時候,他與被冷落的思婦都有著被拋棄的共通的情感,然后就通過閨怨詩的方式來委婉地抒發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失意憤懣。溫庭筠的《菩薩蠻》通常就被這樣解讀,但是葉先生提到了一個“文化語碼”的概念,我認為這個很值得思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多的文化語碼,這些文化語碼由于在長時間的文學創作中被典型化地運用,便擁有了一些特定的涵義。當詞人運用這些常用的文化語碼時,即使他無意去抒發這種情感,但也因此有了這種語碼背后所蘊含的深意。所以詞人下意識把這些文化語碼運用到詞中去,詞就具備了一種微妙的美感,就不再是淺薄的思婦愁怨了。
這種文化語碼同樣可見于韋莊的詞中,韋莊的五首《菩薩蠻》表面抒寫愛情,實則也包含了故國之思。其實在我們以為的簡簡單單的字詞背后由于長期的文化傳統以及文學方面的知識積淀,一聯系現實來對照理解,便使詞具有了雙重語境的美感。而對于我來說,不管是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還是對于相關典故的了解都遠遠不夠,以致于讀詞時不經講解可能完全不會領會它的深意。賞詞也是需要文學積淀的,我還需要多多了解和學習這些知識。這些詞都是以前歌女唱的歌詞,單是歌詞都如此具有文化底蘊,內涵豐富。試想那個時代又是多么地才華橫溢、多情風流。
再說詩化之詞,如果說歌辭之詞是因文化語碼而略顯其情思,詩化之詞則是開始融入了個人的情感,是用詞人自己的生命開始書寫的詞篇了。南朝后主李煜因其破國亡家的遭遇,后期的詞作都帶有對命運無常之悲哀,不再是單純的歌辭之詞,而是帶有自己情感的詩化之詞。葉先生分析他的《虞美人》時所說的變與不變讓我印象深刻。這首詞的每一句的上半句都在描述不變的自然事物,后半句卻又提及難以追回的往事。在這永恒不變中,人的力量越顯渺小,命運更顯無常。雖然我還年輕,但有時想起單純簡單的初高中時期,知道那些再也不能重來了,也難免郁悶惆悵,更何況那些人生遭遇多舛的詞人們了。這個時候的李煜從一些常見甚至會被忽視的事物聯系到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傷,情到濃時,無意識地就用詞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再是只用于娛樂了。
而蘇軾與李煜不同,他是自覺地將詞詩化起來,認為詞自成一家。他的詞是寫他的生活、他的遭遇與他的悲哀。這些經歷與情感都是直接融入了詞中。辛棄疾也如此,葉嘉瑩先生認為辛棄疾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寫詞,用生活去實踐詞。他的詞多用典故,在這些詞中潛藏著太多內心的憂憤悲慨。在這個時期,詞不再是只用來唱的,它同時也具備了抒發作者心志的作用。讀詞時,我們會被那些美麗的字句、韻調所吸引,但最令我們共鳴的還是詞人的情感。人的情感都是相同的,你我都有離別悲歡,你我都愁年華易逝。只有在這種情感的溝通共鳴中我們才能更理解這些詞人,也能得到一些啟發去面對你我的生活。
最后便是賦化之詞了。賦化之詞多為長調,需要鋪陳開來,在一層一層的勾勒中使情感更為濃厚,而不是如歌辭之詞、詩化之詞給人直接的感動。讀周邦彥的《蘭陵王》,我初讀時只覺得用字講究,寫的是離別之思。但在葉先生的解讀中,在這些對于柳、離別的勾勒描述中卻藏著詞人對于官海沉浮的感慨,從簡單的離愁別恨到了另一種復雜的情感起伏,在詞人反復的勾勒中情感變得更有深意,更值得揣摩。于反復琢磨、細細品味中感詞人之情意,這也是屬于詞的另一種獨特美感了。
對這本書以及對于詞我仍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改變了欣賞詞的方式。以前賞詞只是粗粗讀過,了解大意即可,就像是在遠處觀賞贊嘆一座飄渺秀美的山,而現在的我則更想進入這座山,親自去走每一條路,仔細摸索它的每一處,發現它不同的美。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什么是古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