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中都市文化題材創作的繼往開來者——婉約詞集大成者周邦彥
柳永之后的周邦彥,乃是宋詞中著力描寫都市風光的第二個大家。周邦彥繼承了柳永詞描繪都市風情與風景的傳統而加以變化,描繪的筆墨更加細密,風格大都脫俗而趨于雅化,境界趨于典麗縝密。這里僅舉其代表性作品七篇為例:
(一)作于汴京城(今河南開封)的《瑞龍吟·春景》:
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黯凝佇。因念個人癡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
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里,同時歌舞。唯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臺》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閑步。事與孤鴻去。探春盡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
這是周邦彥詞集里的壓卷之作,也是他描寫汴京文學風景頗顯個人特色的一篇。像柳永一樣,汴京是周邦彥一輩子從事歌詞創作的主要場所,但因為個人仕途的波折或國家政治局面的變化,他們都曾多次被迫離開汴京,然后又滿含深情地“前度劉郎今又來”。這首詞表現的就是作者因故流落江南州縣十年之后又被朝廷召回汴京,舊地重游時的所見與所感,其中當然有精彩的文學風景的呈現。詞分三迭,首迭以對汴京坊曲人家的環境描寫為主,寫舊地重游的所見所感,為下文憶念前歡布下濃烈的抒情氛圍。第二迭進入回憶,以描寫舊相好為主,人物形象鮮明可愛,呼之欲出。第三迭為全篇的重心,抒寫今昔之感,渲染訪舊不遇的傷感悵惘情緒。通篇情景交融,層層脫換,又能一氣貫注,顯得詞情纏綿,境界悠遠而沉郁,是清真都市文學風景詞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二)同樣作于汴京城的《蘇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此詞是周邦彥初旅汴京在太學讀書時思念家鄉杭州之作。一首詞兼有汴京、杭州兩地的文學風景,這在宋詞中雖非絕無僅有,但能寫得如此深情、生動,卻不多見。歷來思鄉念遠之作大都充滿哀愁和悲涼,但因周邦彥此時尚在青年,涉世尚不深,愁情的積淀還不濃厚,所以本篇抒情寫景的主調還是清麗明快的。上片描寫汴京夏日清晨宿雨初晴的美景,筆觸十分清新生動。尤其是“葉上”三句,以傳神之筆描繪出初陽照射下荷葉迎風挺舉的優美姿態,被王國維《人間詞話》贊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也評曰:“‘葉上’三句,筆力清挺,極體物瀏亮之致。”下片由景生情,由汴京的荷花塘聯想到家鄉杭州的“芙蓉浦”,聯想到少年時在杭州的游玩之樂,抒寫出一縷思鄉念舊的羈旅哀愁。這種如癡如醉的思鄉筆調,真能把讀者引入那夢境般透明美麗的江南水鄉中去。
(三)作于荊州城,但是兼寫荊州、汴京兩個都市元宵風景的《解語花·元宵》:
風銷焰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此詞也與前兩首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以一首詞同時寫出荊州、汴京兩個都市的文學風景之美。因此宋末元初的張炎在其《詞源》卷下《節序》條將此詞與史達祖的兩首節序詞(《東風第一枝》賦立春、《黃鐘喜遷鶯》賦元夕)一起稱贊為“妙詞”,說是:“如此等妙詞頗多,不獨措辭精粹,又且見時序風物之盛,人家宴樂之同。”
(四)作于汴京城的《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此詞為宋詞中的名篇,南宋初,它傳誦極廣,行都杭州城里“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迭’”。(《樵隱筆錄》)它題為詠柳,其實非詠物之作,而僅僅是借柳起興,引出送別主題,進而抒寫作者本人久客京華、厭倦羈旅生涯的苦悶哀愁情緒。但詞中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汴京城的文學風景,卻是詞史上一大韻事。詞的第一迭,借柳起興,引出別恨。“隋堤”三句,寫出汴京人折柳送行的習俗。“登臨”二句,抒情主人公陡然亮相,點出本篇主旨。這也是本篇文學風景中的一個重要鏡頭。“長亭”三句,與前“隋堤上”三句回應,更見主人公多年漂泊之苦。第二迭實寫送別時情景,并由眼前的離宴設想別后的寂寞與凄涼。第三迭寫主人公自己。其中尤以“別浦”“津堠”“斜陽冉冉”,另開拓出一個“綺麗中帶悲壯,全首精神振起”(《藝蘅館詞選》引梁啟超評語)的境界。總起來說,這個城市風景名篇,寫景、敘事、抒情有機交融,極有層次,音節拗怒頓挫,章法回環曲折,感情沉郁起伏,結構渾然天成,各方面都顯示了周邦彥慢詞藝術與都市文學風景描寫的輝煌成就。
(五)作于六朝故都建康城(今江蘇南京市)的《齊天樂·秋思》:
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云窗靜掩。嘆重拂羅裀,頓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荊江留滯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憑高眺遠。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薦。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
與《西河·金陵懷古》: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鬢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墻來,賞心東望淮水。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這兩首詞都是作者在金陵附近的溧水任縣令時所作,它們都是描寫六朝故都金陵的城市文化風光的,但兩首詞的描寫內容與藝術處理不一樣。
前一首抒寫作者暮秋時節在金陵覽景宴飲所產生的身世之感,寫法上是以賦筆鋪陳景物人事,來寄寓主觀感情,這樣一寫,美麗的秋季都市風光就活脫脫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了。詞中多用只有在賦中才如此大量使用的對偶句,并大量用典,使全篇帶上極為濃重的書卷氣,因而成功地凸現了這位失意文人的身世之悲。此詞跌宕開合,沉郁蒼涼,在章法結構和抒情寫景格調上都典型地代表了作者都市風光詞的作風。此外,本篇也顯示了作者善于融化唐詩、點化他人境界為我之境界的作風,故王國維《人間詞話》稱贊此詞:“此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為我用。”
后一首是宋詞中第一流的名篇。它的主題是懷古,但也極其鮮明地描繪了金陵古城內外的自然景色與文化風光。作者先描繪金陵的山川形勝(這主要是自然景色),而后重點轉入詠懷古跡(這主要是歷史文化),最后引發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感喟(這主要是作者抒自己之情)。其主要藝術手段,便是引前人詠金陵的詩句入詞,點化他人詠寫金陵城的意境為我之意境。全篇共融化了三首古人的詩:一首為南朝樂府《莫愁樂》,另二首為唐人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的《石頭城》和《烏衣巷》。作者將前人的成句和意境融化得渾然天成,不露痕跡,再加上適當的穿插勾連和鋪陳點染,不但極其精彩地描繪了金陵城的自然與文化風光,也構成了表現自己傷時吊古情懷的新篇章。清代詞話家陳廷焯評論說:“此詞純用唐人成句融化入律,氣韻沉雄,蒼涼悲壯,直是壓遍古今。”(《云韶集》)
上一篇:吳偉業的坎坷經歷及糾結的心緒
下一篇:宋詞中都市文化題材創作的異軍突起者——豪放派盟主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