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泰山作《望岳》
《望岳》是我國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詩人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杜甫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學有所成,讀了大量書籍,作起詩來好像有神助一般,辭賦可以敵過揚雄,詩篇可以接近曹植。他總覺得自己可算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了。
杜甫總是想自己一到京城,就會青云得志,馬上在朝廷上得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輔天子,下教百姓,移風易俗,把國家推向太平盛世。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杜甫二十四歲,來到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榜上無名。詩人感到很懊惱,但他年輕氣盛,考場得失,并不過于在意,而是積極投入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
于是,杜甫興致勃勃地開始了漫游生活。他第一次來到了齊魯,決心攀登向往已久的東岳泰山。
到了泰山腳下,詩人放眼望去,只見拔地而起的泰山,巍峨聳立,樹木蔥郁,云霧縈繞,氣象萬千,他想起了孟子的話“登東山而小齊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情不自禁地對泰山油然而生敬意。
這時候,詩人激情上涌,想象著登山途中的感受和攀上峰頂的樂趣。為了描繪泰山的壯麗景色,抒發(fā)自己的抱負,于是揮筆寫了《望岳》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寫于杜甫年輕之時,當時他正過著“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其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詩筆力雄渾,格調高昂,寫作者由仰望泰山而產生的登臨絕頂的愿望。
詩人通過想象的情景來襯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現了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豪邁氣概,也是詩句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誦的原因所在。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上一篇:杜甫愛國謳歌《春望》
下一篇:王勃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