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
劉長卿(約709~785),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少年時期在嵩陽讀書,開元年間(733)中進士。肅宗至德年間先后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之職,后因事貶官,降為嶺南南巴尉。數年后返回,旅居于吳越。代宗大歷年間,由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轉運留后,遭人誣陷,被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時,官任隨州刺史,時值叛軍李希烈攻打隨州,劉長卿棄城出逃,再次游歷于吳越,死于貞元六年之前。雖與杜甫處同一時代,但劉長卿的創作集中于中唐時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原文】
日暮蒼山 ① 遠,天寒白屋 ② 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注釋】
①蒼山:青山。
②白屋:房頂用白茅覆蓋,或木材不加油漆的房屋叫白屋。這里指貧窮人家的住所。
【譯文】
傍晚時,我仍在匆匆忙忙地趕路,遠處的青山顯得更加遙遠而迷茫。突然看見一間茅草屋,在嚴寒的天氣里顯得更加貧寒。站在柴門邊聽見一陣陣狗叫聲,風雪之夜茅屋來了我這個投宿的人。
【鑒賞】
本詩以時間為序,在詩人的精細描繪下,徐徐展開一幅旅人薄暮投宿、山家風雪夜歸的寒山夜宿圖。
首句寫蒼山日暮時,旅人在雪天行路所感。山路原本蜿蜒漫長,一天的行走已經非常疲憊,遙見天際群峰外欲落的夕陽,蒼茫遼遠孤寂之感陡然升騰。寥寥五字,即鋪展開一幅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卷。句末的“遠”字,不僅在音調上給人以曲折綿長之感,同時也寫出了風雪天日暮時分遠行旅人的勞頓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次句寫旅人行至山民屋前所見。“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描寫。近景中簡陋破鄙的茅屋與寒冬的肅殺相映襯,日暮、蒼山、天寒、白屋,一層層加深了“貧”之感,境況愈發窘迫。
詩的后兩句在蕭條蒼茫的山景中,引入了聽聞所得,在視覺的基礎上,增添了聽的感受。投宿時,旅人必定要叩響柴門,山民家中多數有狗,柴門和犬吠寫出了山居的特征。同時,狗吠也給蒼茫的白色圖景增添了幾分生氣,使人感到家的溫暖。本詩止于進門的一剎,對于投宿后的情形,一概略過,如國畫中的留白,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詩中時間的轉換也悄悄由“日暮”轉為“夜”,并以“風雪”暗應了“天寒”。
縱觀全詩,選景精當,開闔自如,闊大與精微并存,凄清與溫暖彌漫,留白巧妙,余韻悠長。
上一篇:朱淑真《蝶戀花·送春》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曾覿《金人捧露盤》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