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迎武
說些近的吧
談點身邊的事
只要屋子足夠大
兩個人坐得遠遠的
聲音毛茸茸擦過
蜜蜂的腳
安靜地理著觸須
彼此的手勢——象
摸著一團煙
一溪頭發(fā)
崖邊的兩只船
離得足夠遠
湖水藍得
足夠寬
拍擊聲
稍稍能聽見
要么說些更遠的
更遠的
遠到天際
遠到看不見你
哪樣
我就去找你
一定把你找到
江河
每個人都渴望尋求能對等地理解自己,甚至與自己心心相契的靈魂對話者。但生存的個人性,致使這種“尋求”變得艱難——“隔膜”于是產生。
《接觸》表達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進行靈魂溝通的渴望。這一渴望構成了全詩的抒情契機;滲透全詩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深刻隔膜感莫不緣此而生。
第一節(jié)作者集中筆力狀寫這種隔膜感。即使是“談點身邊的事”,詩人也感到阻梗精神溝通的心理障礙。“聲音毛茸茸擦過”一句甚妙,它頗為傳神地道出詩人對僅只過耳不能入心的“聲音”的真實感受。接下來,詩人的感覺進一步挪移為“安靜地理著觸須”的“蜜蜂的腳”。至于“彼此的手勢——象/摸著一團煙/一溪頭發(fā)”,則由聽覺轉換為視覺。這種通感的巧妙運用,使讀者具體感知到“隔膜”的某種存在形態(tài)。而“一團煙,一溪頭發(fā)”的意象最后又裂變?yōu)椤半x得足夠遠”的“兩只船”,“拍擊聲,稍稍能聽見。”
但“隔膜”并未使詩人變得沮喪、頹唐,詩人堅信,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和理解,通往心靈的道路總是可以找到的;在詩的末節(jié),作者明確表達了這種親和意識。
應當看到,將“隔膜”化虛為實是難乎為之的。為了表現“隔膜”的心理感受,作者大量采用了通感,意象裂變等現代派詩歌技巧,這就迫使我們在閱讀時絕不能被動的接受,而必須調動全部感官去積極體驗。
上一篇:(英國)勞倫斯·悄悄的
下一篇:(美國)E·E·肯明斯:既然感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