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七律·長安秋望》千家詩賞析
趙嘏
云物凄涼拂曙流〔一〕,漢家宮闕動高秋〔二〕。
殘星幾點雁橫塞〔三〕,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四〕,紅衣落盡渚蓮愁〔五〕。
鱸魚正美不歸去〔六〕,空戴南冠學楚囚〔七〕。
〔一〕云物:云霧。拂曙:拂曉,天剛亮。
〔二〕漢家宮闕:借漢喻唐,指唐代的宮殿。動高秋:巍然聳立的宮殿,似乎觸動了高高的秋空。
〔三〕雁橫塞:雁飛過邊塞。橫,度,越過。
〔四〕紫艷:艷麗的紫色菊花。
〔五〕紅衣:這里指紅色的蓮花瓣。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六〕鱸魚正美:《世說新語·鑒識篇》載,晉時吳郡(今蘇州)張翰在洛陽做官,一次見秋風起,便想起家鄉鱸魚莼羹正是味美時候,便棄官而歸,后被傳為歸隱美談。這里流露出思鄉心切。
〔七〕南冠:囚犯,用楚國鐘儀囚于晉國的典故,表現身不由己,難以歸鄉。《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點評】詩題一作《長安秋夕》,又作《長安秋晚》。唐文宗大和初年(827),詩人客游浙東,后至宣城,數應舉,不第。詩作于趙嘏滯留長安未第時。詩通過描繪長安拂曉的凄清秋色,運用典故,抒發了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戴復古《七律·月夜舟中》千家詩賞析
下一篇:杜甫《七律·新秋》千家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