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別房太尉墓》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他鄉復行役②,駐馬別孤墳③。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④。
對棋陪謝傅⑤,把劍覓徐君⑥。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⑦。
【注釋】
①房太尉,即房琯。安史亂起,他從玄宗幸蜀,拜相。肅宗至德二載(757)五月,罷相。乾元元年(758),房琯貶邠州刺史,杜甫因疏救房琯貶華州司功。后琯改為漢州刺史,寶應二年(763)四月,遷刑部尚書,拜特進,赴任途中,于八月四日(時已改元廣德)病卒于閬州僧舍,贈太尉。故稱“房太尉”。時杜甫正流寓梓、閬間。聞琯卒,即往吊唁。廣德二年(764)春,嚴武重鎮蜀、杜甫將赴成都前在閬州祭琯墓而作此詩。②他鄉,客居異鄉,與故鄉對。復行役,謂將由閬州去成都。行役,在外奔走。③孤墳,指死后寂寞凄涼。④二句謂泣淚之多,土為之濕;哀傷所感,云為之斷。⑤謝傅,指謝安,字安石,死贈太傅。《晉書·謝安傳》載:安侄玄等淝水之戰大敗苻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此以謝安比房琯,憶二人生前相與之情。⑥《史記·吳太伯世家》載:春秋時吳國季札出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不敢言。季札心知之,因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此以季札自比,珍視死后不忘之誼。⑦客,作者自謂。
【評析】
詩開頭兩句,傷己悼琯,徘徊悱惻,分三層寫出苦境苦情:他鄉為客,一可傷;又復行役,愈客愈遠,二可傷;別后凄涼,孤墳寂寞,三可傷。二句看似平鋪直敘,實則涵蘊深長。有對房琯所受冷遇的控訴,也有對自己因疏救房琯而漂泊流離的不滿。而兩句所渲染的悲涼氛圍則籠罩全篇,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三四兩句,極寫哭墓之哀,抒發對亡友的深情厚意,真切動人。五六兩句,以謝安比房琯,可見生有安國定邦之才,以季札自比,死而不忘心契之誼,生前死后,始終不渝,足見志同道合,非比尋常。結尾二句,以“聞”、“見”參錯成韻,謂別時不見送客之人,送客者唯有落花啼鶯而已,死后寂寞荒涼如此,不勝凄楚惆悵之至。“唯”字照應次句“孤”字,末聯寂靜凄清的氣氛與首聯渲染的悲涼氛圍融匯一體,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上一篇:杜甫《登樓》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憶昔二首(選一)》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