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本來是配樂的歌曲,因此詞的最初全稱為「曲子詞」。詞作者依照曲譜填寫詞句,曲名就是詞調的名稱,也叫「詞牌」。后來詞的音譜散失,詞樂失傳,詞就逐漸脫離音樂而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嚴整的特殊形式流傳下來。以后的作詞者就只能依據前人作品的句讀、平仄和押韻方式來寫詞,詞的調名(即「詞牌」)也就成了文字格律的一個標志。因此,一首詞的「詞牌」與該詞的內容通常是沒有關系的,它只表示該詞在句讀、平仄和押韻方式上的具體格式,而描述和規范這些格式的文字便叫做「詞譜」。許多人不說「寫詞」而說「填詞」,就是因為作者是在把自己的字句「填」到那個格律嚴整的「詞譜」中去(曲譜沒有散失前就是「填」到曲譜中)。早期詞作一般都只寫詞牌而沒有題目,后來的作者開始在詞牌后加寫一個題目,用以概括全詞的內容。
詞可以根據其長短而分為「令」和「慢詞」兩大類:字句不多的小詞叫做「令」,又稱「小令」;篇幅較長、字句較繁的詞則稱為「慢詞」。就像文章的分段一樣,有些詞可分為兩部分、甚至三部分,其每一部分就叫做一「片」。如果一首詞有兩片,則分別稱之為「上片」和「下片」。一首詞的上下兩片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句讀、平仄和押韻方式,但也可能稍有不同或很不相同。
從廣義上講,詞是屬于詩的一種。正如我們在前言中所說,格律詩本身就是自帶音樂的,有其音樂美的固定模式。詞的格律要求比詩更嚴,變化更複雜,因此詞實際上攜帶了更多、更複雜的音樂因素。
詞與格律詩比較,主要有如下一些不同的特點:
1. 句子字數:格律詩每句的字數整齊,一般是五、七言,沒有像古風或樂府詩中那種「雜言詩」;而詞則是以「雜言」為基本特徵的,所以詞又叫「長短句」。這一區別很明顯,任何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但它卻是格律詩和詞的一個重要的區別。
2. 句讀:格律詩的句讀方法,不論五言或七言,都只有兩種固定的句讀法(參看「句讀」篇)。但詞的句讀要豐富和複雜得多。比如五言句,格律詩裡只有2-2-1或者2-1-2兩種讀法,但詞裡會有1-2-2的讀法。試看下面的句子:
念累累枯塚,茫茫夢境,…… (陸游:〈沁園春.有感〉)
其中的五言句要讀作:念–累累–枯塚;又如: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其中的五言句要讀作:竟–無語–凝噎
3. 平仄:格律詩中句子的平仄結構只有四種基本模式,而詞句的平仄結構變化很大,有的是格律詩中沒有的。比如: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長相思〉)
這裡的五言句的平仄結構為:仄平平仄平
而且不像格律詩中的句子,其平仄可以「一、三、五不論」,詞句中許多句子的平仄結構是確定不變的,不能改動的。比如上面的五言句的平仄結構「仄平平仄平」就是不能改動的。
4. 押韻:格律詩一般都押平聲韻,而且不能轉韻(從一韻變到另一韻)。但許多詞都押仄聲韻,而且一首詞中不但可以轉韻,還可以在平、仄韻之間多次轉換。比如:
菩薩蠻.閨情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仄韻)
寒山一帶傷心碧。 (仄韻)
暝色入高樓, (平韻)
有人樓上愁。 (平韻)
玉階空佇立, (仄韻)
宿鳥歸飛急。 (仄韻)
何處是歸程, (平韻)
長亭連短亭。 (平韻)
5. 對仗:詞不像律詩或者排律那樣必須包含對仗結構。但一首詞中如果剛好有兩句字數相同、句讀相同、平仄相反,則可以構造一個對仗結構。比如: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注1] 詩中「無可奈何花落去」與下一句共同構成一個對仗結構)
為了與不滿足格律詩要求的詞句相區別,人們常把滿足格律詩的句讀、平仄的句子稱為「詩句」。在有一些詞牌的詞裡,全部句子都是詩句;但在多數詞牌的詞中總會有一些不是詩句的句子。
例子: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其中兩個五言句「正故國晚秋」和「嘆門外樓頭」都不是詩句,因為它們的句讀都是1-2-2的讀法,不滿足格律詩的句讀規則。
上一篇:詩詞常識之對仗
下一篇:詩詞常識之什么叫詞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