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在尋他舌頭路
洞山良價
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里步。
《指月錄》卷十六頁二八六
【白話新唱】
學道的人這么多卻沒有一個開悟的
因為大家的毛病是只在思想語言上下功夫
而沒有老實修行
想要體驗無我的滋味
想要無為而無所不為的人
必須努力在空性的世界里向前邁進
【分析與鑒賞】
這是洞山良價臨終的遺偈,對弟子們的最后叮嚀。
真理,本來是去體驗的,而不是拿來當作思想的玩具、舌頭的運動。怎奈,打得一手好球總是比說得一嘴好球艱苦,嘴巴開悟總是比心開悟輕松愉快。洞山良價閱人無數,“過在尋他舌頭路”確實是每一個修行人都很難避免的毛病。
即使不搞修行的一般人,也常常犯了“說多做少”的毛病,以致于事業成功不易。古德說過:“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這句話應該適合于每一個人。
尤其禪的修行,有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特性。那個美麗的“拈花微笑”的傳說,開宗明義就表示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從一開始,禪就很明白地指出不能再被文字語言愚弄了!
在一個人還沒體驗到真理之前,他無法透過語言來認識真理。等到他真正體驗真理了,他也會啞然失笑,原來想用語言來傳達真理是多么無意義的舉動,猶如騎腳踏車卻想登陸月球!
在說話之前,不如先看看想說話這一念頭忽焉從哪里迸出來的呢?也許,你就當下有省。
上一篇:神秀《身是菩提樹》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王維《過香積寺》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