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曲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
絳袍春淺護(hù)云暖,翠袖日暮迎風(fēng)涼。
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
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
詩開始即以明快的樂府民歌格調(diào),描畫出一幅秋江芙蓉圖:那渺渺茫茫的水波中,艷麗的荷花正展姿舒香,裊裊亭亭;而秋江中的少女卻因此心事重重,愁緒難解。詩人在此以秋江為媒介,將盛放的芙蓉與“將斷腸”的女兒對舉,給人以一種意象的重疊和詩情的懸念:揚芬吐芳的芙蓉正如女兒絢爛的年華,可她為什么要憂心忡忡、寸腸欲斷呢?接下去二句并不就此直接說出其中的原因,而是拓開一筆,寫秋江女兒與秋江芙蓉從春至秋、由日而暮的朝夕相伴,形影不離。絳袍、翠袖當(dāng)指女兒的裝束;“護(hù)云暖與“迎風(fēng)涼”互對,然前句虛擬,“云”似指春季覆蓋于江面的荷葉(如晉郭璞《芙蓉贊》“泛葉云布”),與后句中“風(fēng)”字的實指有別。一虛一實,很好地烘托出女兒對芙蓉的關(guān)心和照料。后句似化用杜甫《佳人》詩意而用之。正因為如此,鋪錦于秋江上的艷荷才使她情思無限,放心不下。
五、六兩句折回寫眼前秋江上見到的情景。魚戲荷葉,波光粼粼,原是屢見于自然與詩作的情形,然而時當(dāng)秋深風(fēng)起,魚肥浪大,霜落洞庭,木葉凋零,這就更使秋江女兒為亭亭玉立于江波中的芙蓉?fù)?dān)心。因為前人已有“魚驚畏蓮折”(梁朱超《詠同心芙蓉》)的詠嘆,而現(xiàn)在則是“鯉魚吹浪”、江波翻白、“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屆原《九歌·湘夫人》),這又怎么不使嬌艷的芙蓉面臨摧折的威脅呢!這二句表面寫景,實際卻蘊含著秋江女兒對秋江莢蓉的深深情意。末二句借采蓮人面對云錦般的荷花不知從何蕩舟,再次結(jié)出秋江女兒愛花借花的一片苦心。李白《淥水曲》云:“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即為此所本。芙蓉顏色正好,使采蓮的蕩舟人也覺得無法行動,因為“棹動芙蓉落”(梁簡文帝《采蓮曲》),那將是多么可悲可嘆的事啊!詩至此,已將入篇所設(shè)懸念的答案娓娓道出,原來芙蓉的盛開之時,正是她的凋落之始,難怪秋江女兒要為之“斷腸”了。
全詩以景語寫情,語言流麗,風(fēng)格清婉,善于借鑒化用前人的名句,組成優(yōu)美的意境。詩人不正面描寫荷花的色香,也不直接抒寫女兒的斷腸之情,但荷花的可愛可惜、女兒之情的可哀可嘆,卻如繞梁余韻,曲終不散。
上一篇:薩都刺《送沂上人笑隱住龍翔寺》詩詞選鑒賞
下一篇:薩都刺《燕姬曲》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