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的《題臨安邸》與無名氏的《題壁》
下面一首《題壁》詩是南宋時一位無名詩人寫的,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
如何只說臨安路?不較中原有幾程。
宋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都發展得極為尖銳的時代。自從北宋建國起,一直積弱不振,危機四伏。到公元 1126 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次年,俘徽宗、欽宗北去。淮河以北的國土淪于金邦統治之下,造成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而處于這個局面下的上層統治者,竟一方面向外敵稱臣納幣;一方面在臨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粉飾太平,沉迷歌舞。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里,詩壇上出現了不少愛國詩篇。這些詩篇要求抗擊侵略、收復失地,抨擊執政者的誤國賣國,傳達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心聲,形成了南宋詩歌的重要特色。從上面介紹的這首《題壁》詩,也可以看到這一思想特色。當時,紙醉金迷的臨安是官商輻輳之地。人們在去臨安的途中,往往要在一個叫白塔橋的地方買一份標明沿途驛站的《朝京里程圖》。這首詩的前半首是敘述這件事情;后半首就事發問,點出主題。這一問,寓意深長,當然并不是對賣地經者的指責,也不僅僅是對那些一心去臨安追名逐利的旅客的諷刺,主要是對在臨安茍且偷安的執政者的鞭撻,同時是對中原淪陷地區的深切懷念。這里作者所抒發的不只是個人的感觸,而且是在當時歷史環境下廣大人民的共感,寫出了有時代代表性的典型感情。這首詩之所以在當時能廣泛流播人口,一直傳到今天還使人感到它的吸引力,其原因主要在此。
當然,僅僅寫出一定時代的人民的共感,還不一定就是一首能夠打動人心弦的好詩。這首詩之所以有吸引力,還在于它在取材和構思上有獨到之處。白塔橋邊有人賣地經,這在當時本是一件來來往往的行人都看慣了的事情,而感覺特別敏銳的詩人,卻從這樣一件別人無所觸動的小事上,獨具只眼地發現和提出了問題。因此,這首詩盡管寫的是人們的共同感情,但加上了詩人的獨特感受。它既使人感到熟悉,又使人感到新鮮;既使人感到實獲我心,又使人感到出乎意外。
在這首詩里,作者采取了寓大于小的手法,把一個重大的主題容納在一個微小的事件之中;而大處著眼、小處著筆,是往往可以收到特別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的。此外,作者采取的另一手法是平奇相配,互為襯托。詩的前兩句只是平鋪直敘,讀來平平無奇,但緊接著用發問方式陡然一轉,從平地上顯現奇峰,這樣就在尺幅之內給人以波瀾起伏之感。這些手法的運用,增加了這首詩的吸引力。
在鑒賞這首詩的同時,再讀一首林升的《題臨安邸》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同樣是抨擊當時執政者只圖茍安一隅而置淪陷的國土于不問。詩的一開頭先渲染出西湖的美麗和繁華;接著,用既含蓄又有力的表現手法透露了作者對這一歌舞升平現象的憤怒和憂慮。“幾時休”,既是質問執政者到底要沉迷到什么時候,也是感嘆這個現象還能維持多少時候。詩的后半首進一步對醉生夢死的統治集團和那些依附于統治集團的人們作了生動的刻畫和銳利的諷刺。特別是末句,畫龍點睛,言簡意長,主要是斥責那幫在杭州歌舞行樂的人根本忘了汴州(即北宋東京所在地),同時還含有一個意思,是說他們這樣下去,將使杭州也步汴京的后塵。這也是一首題壁詩,與前一首《題壁》詩有不少相同之處。從內容上看,都體現了宋詩的愛國精神的一面;從語言上看,都是明白如話,體現了宋詩的平易流暢的一面。
比較而言,也許讀者更喜歡后一首《題臨安邸》詩,事實上也是它有更大的藝術魅力。詩歌以情景交融為最美境界,要求通過形象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首詩可以說都是好詩,但后一首更高一籌之處在于:它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把思想性溶入形象化之中,而通過形象化的描寫把當時的統治階層在杭州只圖享樂的情狀顯示得更加鮮明,給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上一篇: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盱眙北望》與路德章的《盱眙旅舍》
下一篇:夏之中《古離別》離別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