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1085~1147),字元鎮,號得全居士,祖籍解州聞喜(今屬山西)。進士出身,先后擔任過開封市曹、右司諫、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曾兩次擔任宰相,聲名顯赫。后因堅決抗金構怨秦檜,被遠放嶺南,郁郁而死。其作品多抒寫故國之思,音韻柔婉,情思凄切。著有《得全居士詞》。
滿江紅
丁未 ① 九月南渡,泊舟儀真江口 ② 作。
【原文】
慘結秋陰,西風送、霏霏雨濕。凄望眼、征鴻幾字 ③ ,暮投沙磧。試問鄉關何處是,水云浩蕩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無中,遙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腸欲斷,頭應白。空搔首興歡,暮年離拆。須信道消憂除是酒,奈酒行有盡情無極。便挽取長江入尊罍,澆胸臆。
【注釋】
①丁未:即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
②儀真江口:位于今江蘇省儀征市。靖康之變時詞人正南渡至此。
③幾字:形容飛行的雁陣,呈“人”字或“一”字。
【譯文】
天空慘淡,陰云密布,蕭瑟的西風吹著綿綿的細雨。極目遠望,空中有排成字形的南飛雁,它們在暮色中飛到沙汀蘆葦叢中棲宿。自己的故鄉又在哪里呢?云水渺渺,南北莫辨,讓人倍感迷茫。前方有一抹似有還無的青綠,好像是遠處寒山的顏色。
我是天涯路上的奔命之人,是江波水面的孤獨過客。國破家亡,倉皇南渡,讓人頭白腸斷。老年背井離鄉,只能空自搔首感嘆。雖然酒可消愁,但酒有限,而亡國之恨無窮。除非把萬里長江的滾滾洪流裝入酒杯,或許可以洗盡胸中的憂愁。
【鑒賞】
金兵肆虐中原的時候,趙鼎正趕到儀真,他作此詞抒發懷抱,通過對秋景的描繪,表達了去國離家的愁怨和悲憤。
上片寫詞人沿途見聞,營造出一種凄涼沉郁的氛圍。起首以“慘”字總領,這也是全詞的情感基礎,暗含詞人對時局和前途的悲戚與掛懷。開始三句境界悲涼,真實再現了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時代背景。“凄望眼”三句寫江邊秋景,正是深秋時節,北雁南飛,詞人在這里以雁自喻,以雁之南下寫自己南渡的情形。“暮投沙磧”,寫自己正處于一種日斜天晚、荒寒凄苦的境地。“試問”兩句以問句的形式寫活了心中那茫然無措的漂泊感。最后兩句以一抹似有還無的青色,比喻自己的命運難以預料。
“天涯路”幾句,短促熱烈,頗有氣勢,暗含詞人對南宋朝廷懦弱無能、不思收回失地的憤慨。“須信”以下四句,表現出詞人心中憂憤之深切。最后一句融心頭縈繞的家國之憂和眼前的滔滔江水于一處,情景交融,把愁怨表現得深沉含蓄,把詞人心中郁積已久的憤慨和哀傷表達得淋漓盡致,頗為感人,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首詞情景交融,格調悲戚,感情激昂,境界宏大,是歷代愛國詞中的名篇。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趙鼎《點絳唇·春愁》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