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博山道中書王氏壁①
【題解】
這首詞當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前后。當時辛棄疾遭遇權臣排擠,閑居帶湖期間,寫下了這首抒寫山水田園生活的詞作。詞中上片描繪了博山道上兩旁清幽美麗的景色;詞中下片描寫飲酒御寒的情景,表達了時光催人老的感嘆。全詞不甘心只以悠游山水作為此生之終結,于閑適狂放中透露出一縷英雄末路之悲,耐人尋味。
【原文】
一川松竹任橫斜②,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③,時見兩三花。比著桃源溪上路④,風景好,不爭多⑤。
旗亭有酒徑須賒,晚寒些⑥,怎禁他。醉里匆匆,歸騎自隨車。白發蒼顏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注釋】
①江神子:詞牌名,即“江城子”。博山:《輿地紀勝》江南東路信州:“博山在永豐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廬山香爐峰,故改今名。”②一川:一片平川;滿地之意。松竹:松與竹。借以喻節操堅貞;或借以比喻節操堅貞的賢人。③疏梅:稀疏的幾枝寒梅。④桃源:即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按:稼軒有送元濟之歸豫章之《江神子》詞,自注:“桃源乃王氏酒壚,與濟之之作別處。”⑤不爭多:同“不多爭”。即差不多。一作“不爭些”。⑥晚寒些:一作“晚寒咱”。
【譯文】
我信步來到博山,遠遠望去,一片平川到處都是枝橫葉斜自由生長的松與竹,山中稀稀落落有幾戶人家,仿佛被一片綠色的云霧遮住了一樣。經歷風雪洗禮后那稀疏的寒梅枝上,時而能看到兩三枝綻放的梅花。這景致與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溪邊路相比,風景美好,看上去真是差不多。
天色很晚了,飄著旗子的酒店里有美酒佳釀,盡管直接去賒來喝吧,不然夜晚來臨時將會天氣寒冷,咱們怎么能經受得住它的侵襲。醉酒之中不等清醒就匆匆趕路回轉,歸來時,任憑馬拉著車在前邊慢慢走,我悠閑地隨車而行。走著走著,忽然覺得現在的我已經是頭發斑白,容顏蒼老,也只能留在這里,就這樣度過晚年了。
上一篇: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