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潛
吳潛(1196~1262),字毅夫,號履齋居士,祖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中狀元,此后歷任尚書金部員外郎、淮西總領、浙東安撫使等職,后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封慶國公。兩次為相,多有政績。曾多次上書,建議理宗招賢納士,改革朝政,罷黜佞臣,后因得罪權臣賈似道,被陷害致死。著作輯有《履齋遺集》。
滿江紅·豫章滕王閣
【原文】
萬里西風,吹我上、滕王高閣。正檻外、楚山云漲,楚江濤作。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近簾鉤、暮雨掩空來,今猶昨。
秋漸緊,添離索 ① 。天正遠,傷漂泊。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歲月無多人易老,乾坤雖大愁難著。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城頭角。
【注釋】
①離索:悲凄,落寞。
【譯文】
浩蕩而狂烈的西風,把我吹到滕王閣上。憑欄四望,楚山云霧繚繞,楚江怒浪滔天。征帆像行駛在樹梢上,它們馳向哪里?偶爾看見夜鳥落在沙岸旁。傍晚時,雨霧如簾,撲面而來,這情景與王勃當年所見如此相像。
秋意見深,增添無盡的孤寂、惆悵。遠方水天相接,渺渺茫茫,我不禁為漂泊生涯而悲傷。嘆我近十年來的心事,算了吧,還是不要再想。歲月流逝,我已年老,能有所作為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天地雖然很大,但無處安放憂傷。臨近黃昏,城頭的號角聲又響,聲聲入耳,勾起旅客無盡的羈旅愁思。
【鑒賞】
這是一首抒懷感傷之作。詞人遭貶后途經南昌,登臨滕王閣,有感而發,遂作此詞以抒胸中郁結之氣。
上片重在寫景。“萬里”一句寫得相當豪邁,不輸當年王勃之英氣。登臨高閣,詞人極目望去,視線盡頭是云環霧繞的楚山,以及波濤洶涌的楚江;江上風帆點點,不知駛向何處;偶有野鳥落在沙邊,為如此河山平添幾分生機和情趣。詞人的俯瞰之景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畫,意境遼闊,景觀優美,幽靜縹緲卻又生機盎然。緊接著,“近簾鉤”三句,詞人將鏡頭拉近,巧化王勃“珠簾暮卷西山雨”的詩句。“暮雨”一句點明詞人登閣時間已久,而“今猶昨”一句,則是詞人想起昔日王勃登滕王閣時所見之景與今日自己眼前之景幾乎毫無二致,不免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下片重在抒情。“秋漸緊”四句,均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秋天是容易使人感傷的季節,更何況詞人此刻正處于官場失意、前途渺茫之際。看遠方天水相接,渺渺茫茫,想起自己年過半百,依然漂泊未定,任誰不傷感?故而“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現在,自己歲月無多,天下雖大,無奈奸臣當道,哪里是自己的容身之所呢?結尾三句,與上片“今猶昨”呼應,進一步抒發自己無處訴說的哀思。
本詞結構緊湊,構思精巧,情景交融,輕描淡寫中顯見真情。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吳潛《鵲橋仙·扁舟昨泊》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