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1](mò)上花并引
游九仙山,聞里中兒歌《陌上花》,父老云: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凄然,而其詞鄙野[2],為易之[3]云。
其一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4]。
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5]長歌緩緩歸。
其二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6](píng)[7]來。
若為留得堂堂[8]去,且更從教[9]緩緩回。
其三
生前富貴草頭露[10],身后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注釋】
[1]陌(mò):田間小路。
[2]鄙野:粗糙,不雅。
[3]易之:謂變換其詞(保留其調)。
[4]昔人非:蘇軾作這首詩時,距離太平興國三年已近一百年,當時之人自無在者。
[5]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
[6]翠:青綠色。
[7](píng):車幔,代指貴族婦女所乘有幃幔的車子。
[8]堂堂:公然,決然;堂堂正正。
[9]從教:聽任,任憑。
[10]草頭露:草頭的露水,一會兒就干掉,比喻生前富貴不長久。
【譯文】
其一
田間小路鮮花盛開,蝴蝶飛舞,山河依舊,但物是人非。越王錢俶的遺民和遺民的子孫一年一年這樣過去,由少年到慢慢變老,出游的女子在忘情地放聲唱歌。
其二
田間小路開了很多鮮花,貴族婦女所乘有幃幔的車子駛來,游人紛紛駐足觀看。怎么樣能夠堂堂正正地把那輛有幃幔的車子留下來,不讓它去,任憑車緩緩離開。
其三
生前的富貴就像草頭的露水,一會兒就干掉,身后大家沒有忘記她,為她唱《陌上花》。戀戀不舍地離開,引得妻子依依不舍。
【解析】
這首詩蘇軾寫于熙寧六年(1073)八月。蘇軾這時因公務在臨安短時間逗留,作此三詩。
此《陌上花》三詩,是對民歌歌詞的改編。蘇軾在詩引中說明了來由。原來,這《陌上花》當吳越王和他的妃子在世的時候,是為贊頌吳越王和他的妃子之間的愛情;他們死后,則是懷念他們,百年不衰。由此可以想見,吳越王有德于民,其妃有惠于民,這是很令人感動的。詩引里援引了吳越王給他妃子的信中兩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封信是此三詩的基調,值得反反復復吟詠、體會。從信中可以知道吳越王和妃子做過約定,每逢陌上花開就回來,現在陌上花又開了,提醒她一下。說“緩緩歸”而不說“即歸”,充分表現了吳越王對妃子的尊重,同時包含了他的殷切希望,表現了他們之間愛情的深厚;還表現了妃子對臨安的一片深情,她實在有點戀戀不舍。難怪清初文學家王士稹說“二語艷稱千古”(《漁洋詩話》)。文字的妙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吳越王的信傳自父老,經過了蘇軾的加工,才能這樣感動人。
我國的民歌多采用興的手法,“陌上花開蝴蝶飛”就是如此,從大好的自然景物引入。用“垂垂”“堂堂”、特別是“緩緩”等疊字,節奏舒緩從容,把郁結在心中的深厚情意慢慢表達出來。從“游女長歌”來看,年輕女子一邊走一邊唱,當有舞相伴,十分優美。蘇軾的學生晁補之這時也在杭州,也和了八首。王士稹說蘇軾和晁補之詩都是絕唱,紀曉嵐說這首詩第一首“含思宛轉”。
上一篇:蘇軾《郿(méi)塢》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書雙竹湛師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