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渡漢江》原文|注釋|賞析
嶺外音書斷①,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②,不敢問來人③。
注釋
①嶺外:即嶺南。嶺指湖南、廣東交界的大庾嶺。
②情:心情。怯:膽怯,緊張。
③來人:指來自家鄉、熟悉自家情況的人。
賞析
這是一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小詩。后兩句表達了一個離家久遠的人對于家鄉和親人飽含熱愛而又難免忐忑的復雜心境,語短言長,情真意切。這寫出了人的一種普遍情感,所以后來才有“近鄉情怯”的成語。馬上就要回到故鄉了,為什么“情更怯”呢?或許是擔心故鄉不再是思念中的樣子,或許是擔心親人,他們還好嗎?或許是擔心親人,他們還記掛著自己嗎?等等。這些都是久離家鄉的人在返鄉時可能有的既激動、渴盼、興奮而又難免擔心的情感,詩人以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語言,提煉出人們在返鄉時最復雜也最動人的那一“點”,用短短幾個字表達出來,一經說出,便觸動人心。
中國古詩的解讀,常常注重知人論世。因為詩是“言志”的,人們相信文如其人、詩如其人。而從這個角度來讀這首詩的話,可能會得出一些煞風景的結論。詩歌頭一句說:“嶺外音書斷”。宋之問是虢州人也就是河南人,他跑到嶺南去做什么呢?不是做官,而是被流放。流放并不一定意味著他是壞人,一部中國詩歌史,貶謫文學是其中占重要分量的一部分,第一位真正的大詩人屈原,就是個被流放的詩人。問題是,屈原是忠而見廢的,而宋之問人品確有問題。他因為攀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被反對張易之的人貶斥,因而被流放嶺南,不久逃歸洛陽,這首詩就是在逃歸洛陽、經過漢江的時候所寫。他后來被赦,擔任了官職,結果又因受賄被貶,再度流放嶺南,最后干脆被勒令自殺。所以,宋之問雖說不上十惡不赦,但人品實在不怎么樣。但是,我們能因此就否定這首詩嗎?因為知道了這是他作為一個逃犯時所寫,“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就變成了逃犯潛逃時鬼鬼祟祟、害怕被抓、害怕被熟人認出的膽怯心理的描寫嗎?那詩也就不成其為詩了。人品與文品的關系要一分為二地看。如果是政治詩,是關乎政治品節的詩,那考察作者的人品和操守或有必要,但如果是寫思鄉、寫親情、寫愛情的,還是就詩論詩的好。例如這首詩,作者經歷過什么,是不是逃犯,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能感受到真情、能被這情感打動就好。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宋之問《度大庾嶺》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