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期
沈佺期(約656~713),字云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675)中進士。由協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復職后任給事中。武則天當政時期依附于張易之。中宗即位后,被流放到州,召回后先后任修文館直學士、中書舍人、太子詹事,常侍宮中。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
獨不見
【原文】
盧家少婦 ① 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 ② 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注釋】
①盧家少婦:南朝民歌中的人物,原名莫愁,后人逐漸將其作為少婦的代稱。
②玳瑁:一種海龜,也指以這種海龜龜殼做成的裝飾品。
【譯文】
盧家少婦住在華美的郁金堂,海燕成雙成對棲息在畫梁上。九月里寒砧聲聲將樹葉催落,思念戍邊親人十年遠望遼陽。白狼河北征人已經杳無音信,長安城南思婦埋怨秋夜漫長。是誰使人滿懷愁緒難見親人,偏偏讓那月光空照流黃帷帳。
【鑒賞】
“獨不見”是舊樂府題名,這里是詩人借用,此詩又名《古意呈喬補闕知之》,為借古諷今的作品,被眾多詩評家贊為表意含蓄、情操高尚的名篇。此詩作為沈佺期的代表作,內容是描寫少婦對久久征戰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表達委婉感人,遣詞造句富有音律美。
文章以情景描繪開篇,以精練的語言詳盡地介紹了女子華美的閨房:墻壁涂以金色裝飾,四周掛滿郁金香,頭頂的房梁也以玳瑁作為飾品,甚至都能使海燕誤以為是海岸而試圖來此地棲息。詩中的一個“雙”字反襯出香軟閨房中少婦獨自一人居住,孤獨寂寞的心情不言自明。
頷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隨著秋天的到來,人們開始忙于準備過冬的衣物,紛紛掉下的落葉似乎是被起伏不斷的搗衣聲催下的。一個“催”字訴盡滿心苦痛。少婦不禁想到戍邊十年未歸的丈夫,心緒如同飄下的落葉,十分凄楚哀怨。
頸聯層層深入,刻畫主題。丈夫一去,十年未還,音信全無。獨居長安的婦人不僅哀怨、祈盼,更是牽掛、傷神。在這樣的心緒下少婦難免夜夜難寐,更覺長夜漫漫。
詩末點明主旨,以月寫情,直接抒發愁思。窗外明月照人,令婦人更加難以入眠,月色越美,愁思越盛。這種托物言情的手法使詩歌更加委婉感人。
上一篇:沈期《夜宿七盤嶺》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