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期
沈佺期(約656~713),字云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675)中進士。由協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復職后任給事中。武則天當政時期依附于張易之。中宗即位后,被流放到州,召回后先后任修文館直學士、中書舍人、太子詹事,常侍宮中。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并稱“沈宋”。
夜宿七盤嶺 ①
【原文】
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 ② 啼。浮客空留聽,褒城 ③ 聞曙雞。
【注釋】
①七盤嶺:在今四川廣元東北,又名五盤嶺,有石磴七盤而上,上有七盤關。
②子規:代表離愁別緒的鳥,又叫杜鵑。
③褒城:地名,今陜西漢中附近。
【譯文】
我孤單一人漂泊在千里之外,今天夜宿在巍峨的七盤嶺。月亮好似就在窗邊,銀河低得像要流進房門。正值芳春,銀杏翠綠,寧靜的夜晚杜鵑聲聲悲啼。我沉浸在那啼聲中,直到清晨聽見從褒城傳來的雞叫聲,仿佛在催促自己上路。
【鑒賞】
此詩是一首抒發愁思的五言律詩,作于詩人青年時期游歷蜀地經過七盤嶺之時。通過對風景的描寫,抒發內心的情感。
開篇敘述作詩背景,點明詩人獨自出游遠地,夜晚留宿七盤嶺。用詞上,“獨游”突顯孤獨寂寞,“高臥”則暗含高處不勝寒之意。
頷聯描寫夜宿的情景和詩人的感受:山中的明月似乎就懸掛于窗前,天上的銀河則仿佛就要傾瀉入房間一樣。這樣清幽的環境確實令人心曠神怡。
頸聯描寫山間景色。平仲即銀杏,因古時有“平仲之實,其白如銀”之說,因此詩人借以表達自己兩袖清風的高尚情操。山間郁郁蔥蔥的銀杏樹,靜夜凄涼的杜鵑啼鳴,無不勾起詩人獨自云游在外的思鄉之情。
尾聯照應前文,自己還沉溺于杜鵑的鳴叫聲中,卻突聞雄雞報曉,催促自己上路,這樣的無奈更襯托出詩人的思鄉之情。
此詩結構緊湊,構思精巧,對偶整齊,堪稱名作。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沈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獨不見》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