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賁卦第二十二·《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譯文】 《象傳》說:“素白無華的文飾、必?zé)o咎害”,說明上九大遂文飾之道尚質(zhì)的心志。
【注釋】 ①上得志——指上九與六五親比,大得“白賁”之志。《尚氏學(xué)》:“言陽得陰而通也。《大畜》上九曰‘道大行也’,《損》上九曰‘大得志’,《益》九五曰‘大得志’,《頤》上九曰‘大有慶’,與此義皆同。”
【說明】 《周禮·考工記》謂:“畫繪之事,后素功”;《論語·八佾》曰:“繪事后素。”兩者或言繪畫程序,或以“素”喻“禮”,與本爻“飾終反質(zhì)”的意旨自有區(qū)別。但就“素”在“文飾”中爲(wèi)“本真”之色這一點(diǎn)看,上兩說與本爻“白賁”的擬象基礎(chǔ)又有可通之處。故劉牧云:“繪事后素,居上者而能正五彩也。”(《周易義海撮要》引)惠棟也認(rèn)爲(wèi):“上者,賁之成。《考工記》云‘畫繪之事,后素功。’《論語》‘繪事后素。’鄭彼注云:“素,白采也,后布之,爲(wèi)其易漬污,是功成于素之事也。’”(《周易述》)
【總論】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禮記·禮器》曰:“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這兩則記載表明,古人在言“志”、立“本”的前提下,對“文飾”的功用頗爲(wèi)重視。《賁》卦,即是集中闡發(fā)“文飾”的意義。卦辭稱事物獲飾,可致亨通;并特別指出,柔小者一經(jīng)適當(dāng)?shù)奈娘棧赜欣谠鲲@其美。卦中六爻,在陰陽交錯相雜中呈現(xiàn)互賁之象,其中初與四相應(yīng)相賁;二與三,五與上,則相比相賁。《折中》引邱富國曰:“陰陽二物,有應(yīng)者以應(yīng)而相賁,無應(yīng)者以比而相賁。”正道出本卦剛爻柔爻之間的交飾特點(diǎn)。然而,諸爻實非無條件地泛言文飾,而是主張適如其分的賁飾,并崇尚樸素自然的至美境界。試觀爻義,初九“舍車”不尚華飾,六四“白馬”向往淡美,兩者分處上下卦之始、⼰見“賁”道端倪;六二“賁須”志在承陽,九三“濡如”永守正固,兩者并在內(nèi)卦,以順合“禮義”爲(wèi)美;六五飾于“丘園”但求簡樸,上九飾終返“白”歸趣本真,兩者并居外卦,以質(zhì)素自然爲(wèi)美。可見,《賁》卦大旨略見于兩事:一是剛?cè)嵯嚯s成文,二是文飾不尚華艷。《繫辭下傳》謂“物相雜故曰‘文’”,《雜卦傳》云“《賁》,無色也”,正可印證這兩方面的義旨。就美學(xué)意義而論,本卦的象徵哲理,與先秦美學(xué)理論中“物一無文”(《國語》)、“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之類的觀點(diǎn),實可互相比較;這在研究古代美學(xué)史中,是值得注意的資料。
上一篇:周易·臨卦第十九《《象》曰:“甘臨”,位不當(dāng)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下一篇:周易·遯卦第三十三《《象》曰:“肥遯無不利”,無所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