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筑·湯陰羑里城
湯陰羑里城位于湯陰縣城北約4km處,是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也是風靡全球的周易文化發祥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羑里城遺址南北長105m,東西寬103m,面積達萬余平方米,為高出地面約4m的龍山文化、商代晚期至東周的文化遺址,上建文王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河南通志》記載:“文王廟在湯陰縣北八里里城中,昔文王演易之所,后人因建廟焉。歲時有司致祭,三歲一遣使祭享。”明成化四年(1468)知縣尚璣、嘉靖二十四年(1545)巡撫魏有本、天啟三年(1623)知縣楊樸重修文王廟,清順治、雍正、乾隆年間均有重修。
文王姓姬名昌,謚號文王。生于公元前1152年農歷九月十五日,卒于公元前1056年。據《史記》記載,紂王喜怒無常,濫殺無辜,“西伯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里”。姬昌在被囚的7年間潛心研究,將伏羲八卦演為16卦、384爻,并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里城坐北朝南,現存建筑多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主要建筑有演易坊、山門、大殿、拜殿、演易臺。演易坊由青石雕琢而成,三門四柱石牌坊,柱為方柱,柱腳有石鼓南北相抱。門額上鐫刻“演易坊”。演易臺坐西朝東,磚石結構,臺基高1.2m,室內分上下兩層。門額上留有“大明嘉靖二十一年九月重修”字樣。山門前的石階兩旁,左立明成化四年刻《周文王里城》碑,右立明嘉靖二十二年刻禹碑,相傳為大禹治水功德碑,又作“岣嶁碑”,碑文凡77字,其書法非符篆,又非繆篆,頗為奇特。碑陰為明人楊慎寫的《禹碑歌》。山門面闊三間,山門明間兩側分置“河圖”“洛書”漢白玉造像石。大殿為1993年重建,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前甬道兩側有明清碑刻十余通。其中主要為明嘉靖二十年《文王易》碑和清乾隆十五年(1750)十一月巡幸中岳返京途中拜謁文王廟所題御碑。
羑里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家監獄,也是紀念“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圣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山門(文宣提供)
演易坊(文宣提供)
拜殿(文宣提供)
上一篇:橋梁建筑·湯陰湯河橋
下一篇:佛教建筑·沁陽天寧寺三圣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