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197年8月1日~11月1日)
1937年8至11月,中國軍隊在上海地區對侵華日軍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御戰役。
日本為置中國于死地,使上海喪失經濟中心的機能。1937年8月9日,日軍制造虹橋機場事件后,即動員駐上海陸戰隊和日僑義勇團備戰,并將日艦30余艘集中吳淞口一帶,陸軍亦開始向上海調動。
淞滬會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3日,日海軍陸戰隊向淞滬路天通庵站至橫濱路站的中國守軍開槍挑釁。中國守軍第88師予以還擊。14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開始對日軍發動進攻,中國空軍轟炸了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和日海軍第3艦隊,炸傷“出云”號旗艦,中日雙方在上??沼蛘归_了空戰。15至18日,中國第87、88師及上海警察、保安隊,對虹口、楊樹浦之日軍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陸續向上海增兵。20日成立第3戰區,任馮玉祥為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陳誠為前敵總指揮,并將淞滬戰場劃分為淞滬圍攻區和長江南岸、長江北岸、杭州灣北岸、浙東等4個守備區。將長江南岸各守備部隊組編為第15集團軍。此間,日軍組編了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為司令官,由日本增援上海作戰。8月23日晨,日軍第3、第11師團在吳淞、獅子林、川沙河口強行登陸;24日,陳誠率第15集團軍與登陸之日軍展開血戰。至9月7日,吳淞、獅子林、寶山相繼失守。此時日軍以臺灣守備隊擴編而成的重藤支隊(相當于旅)、華北方面軍后備步兵10個大隊及炮兵、工兵一部也調到上海。17日,中國守軍撤至北站、江灣、雙草墩(羅店西南)一線,與日軍形成對峙。
第二階段,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第101、第9、第13師團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上海派遣軍總兵力達20萬余人。中國軍隊也調整了部署,蔣介石親自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劃黃浦江以西,蘊藻浜以南為中央作戰地區;中央軍總司令為張治中(后朱紹良接任),轄第9集團軍另2個師;左翼軍總司令陳誠,轄第15、19集團軍;右翼軍總司令為張發奎,轄第8、第10集團軍。9月30日,日軍步、炮、空協同,發動全線進攻,萬橋、嚴橋、陸橋陣地相繼被突破。10月1日晚,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令左翼軍各部,向蘊藻浜右岸陳行、施相公廟、瀏河一線轉移。5日,日軍第3、第9師團向蘊藻浜地區實施猛攻,企圖進占大場。15日,中國第21集團軍加入大場方向作戰,19日發起反擊,26日大場失陷。中央軍遂放棄北站至江灣之間陣地向蘇州河南岸轉移;左翼軍向姚家渡至唐家橋一線轉移。惟第88師第524團一部在四行倉庫阻止日軍,誓死不退。由于正面戰線逐漸縮小,第3戰區決定撤銷中央軍,軍隊劃分為左、右兩翼作戰軍,左翼軍歸陳誠指揮,右翼軍歸張發奎指揮。
第三階段,11月5日拂曉,日軍第10集團軍轄第6、第18、第114師團和國崎支隊等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絲娘橋、金山衛、漕涇一線登陸,分兩路向松江、閔行及呂巷、太平橋進攻,以協助日本上海派遣軍作戰。中國軍隊的右翼軍奉令對北路日軍阻擊,雙方鏖戰至6日晚,中國軍隊后撤至南橋、葉榭附近。南路日軍在6日下午攻占呂巷、廣陳后,于晚間攻占金山。7日,日軍將上海派遣軍與第10集團軍組成華中方面軍,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11月9日,左翼軍陳誠部西撤,右翼軍張發奎所部也撤至蘇(州)嘉(興)線附近。11月12日夜,上海市區全部陷落。淞滬會戰結束。此間,中國空軍和海軍曾重創日軍旗艦“出云”號,并以破除航海標志,堵塞港道,阻止日艦沿江上駛,配合會戰。
此役歷時3個月。日軍傷亡6萬余人,中國軍隊傷亡16萬余人。由于蔣介石指導上的失誤,造成中國軍隊很大的損失,上海失陷。此戰極大地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挫敗了侵華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也為上海工廠內遷,保存經濟實力贏得了時間。
上一篇:《晉西北夏季反“掃蕩”(1940年6~7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清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亂之戰》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