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回民起義(1856年6月~187年5月)
1856年(清咸豐六年)6月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5月,云南回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統治的武裝起義。
1855年冬,云南臨安(今云南建水)漢、回民為爭奪石羊銀礦,雙方械斗。清云南巡撫舒興阿采取“護漢抑回”政策,密令各地官吏屠殺回民,致使事態擴大。1856年6月,姚州(今云南姚安)回民馬金保等首舉義旗,7月攻占州城,各地紛紛響應。滇西的蒙化廳(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滇南的新興(今云南玉溪)、澂江(今云南澄江),滇東的曲靖、尋甸(今云南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等地都有回民相繼起義。
起義軍在斗爭中形成為兩大體系,即以杜文秀為首的滇西回民軍和以馬德新、馬如龍為首的滇東、滇南回民軍。9月,杜文秀攻克大理,建立政權,自任“總統兵馬大元帥”,宣布“遙奉太平天國”,并與漢族加強團結,擊退清軍多次進攻。至1861年10月,滇西20余個州、廳、縣均在大理政權管轄之下。滇東、滇南回民軍曾西克楚雄,三攻昆明,給清軍以沉重打擊。但其主要領導人馬如龍、馬德新多次動搖反復,1862年第三次攻昆明時降清,成為清朝廷“借回攻回”工具。1866年春,清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率部往貴州征剿苗民起義軍,命馬如龍攻杜文秀。杜文秀擊敗來敵,又乘昆明空虛之機,調10萬(一說20萬)大軍分四路東征。至1867年底,連克元謀、武定、祿勸(今云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楚雄等20余城。1868年2、3月間,北路陷富民,西路占安寧,南路則克易門,占晉寧、呈貢,三面包圍昆明。但未能一鼓作氣攻城,而是筑壘圍困,使清軍得以增軍反撲。3月初,駐曲靖的岑毓英率3萬清軍馳援昆明,并命副將楊玉科率兵繞道四川會理襲回民軍之后。5月上旬,新任云貴總督劉岳昭率清軍2萬由黔入滇,南攻尋甸,以解省圍。回民軍屯兵昆明城下一年有余,供給困難,加上疫病流行,士氣下落,作戰屢次受挫。至1869年9月,在昆明周邊的據點幾乎全被摧毀,東征失敗。
昆明解圍后,清軍即分三路進攻滇西。到1872年6月,除大理、騰越(今云南騰沖)、順寧(今云南鳳慶)、云州(今云南云縣)外,回民軍所據要地均告陷落。11月初,清軍包圍大理城。回民軍浴血奮戰,死傷慘重。云州、順寧回民軍多次赴援,均被阻。杜文秀見大勢已去,于12月27日服毒后自投清營,以求保全城中百姓性命,被清軍殺害。清軍血洗大理城。1873年3至5月,回民軍僅存的順寧、云州、騰越相繼失守,歷時18年的云南回民起義最終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云南當局的封建統治。
上一篇:《中法馬尾之戰(1884年8月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張家口保衛戰(1946年9~10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