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三省(191年9月~19年月)
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日軍發動侵占中國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戰爭。
1931年6月,日本陸軍中央部制定了《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伺機發動戰爭。據此,關東軍相繼制造“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為侵占中國東北尋找借口。正當其劍拔弩張時,8月16日,蔣介石向張學良下達對日軍的尋釁不予抵抗的命令。
9月18日22時20分,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2大隊第3中隊柳條湖派遣隊按關東軍預謀計劃,炸毀沈陽北大營西南約800米、柳條湖村東側之南滿鐵路(長春-大連)鐵軌1.5米,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守備隊。接著,在爆炸點以北3千米處待命的第3中隊立即由西北向北大營中國駐軍發起攻擊;隨后日軍獨立守備第2大隊主力、第5大隊先后也向北大營攻擊;第2師團第3旅團第29聯隊向沈陽城攻擊。19日1時20分,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令第2師團主力由遼陽向沈陽集中,進攻沈陽城;獨立守備第3大隊進攻營口、第4大隊進攻鳳城、安東(今遼寧丹東);第2師團第3旅團主力、騎兵第2聯隊、獨立守備第1大隊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駐守北大營的中國東北邊防軍第7旅突遭攻擊,部分官兵被迫自衛還擊,自發抵抗,但在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下,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幾近潰不成軍撤往撫順、清原。6時30分,日軍僅以24人傷亡的代價順利地攻占北大營。至10時,日軍相繼攻占沈陽、四平、營口、鳳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丹東-沈陽)沿線18座城鎮。駐守長春地區的中國東北邊防軍第23、第25旅和炮兵團遭攻擊后,自發奮起抗擊,戰至次日,一部被繳械,一部撤往榆樹等地,長春陷落。
10月16日,偽軍張海鵬部3,000余人向黑龍江省會龍江(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進犯,進至嫩江橋時與中國守軍發生激戰,受到重創。日本關東軍嫩江支隊于11月4日向嫩江橋北中國守軍發動攻擊。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馬占山指揮3個旅又5個團共1.6萬余人在江橋奮起抗戰,再次重創進犯日偽軍。戰至18日晚,終因傷亡慘重、糧盡彈絕而棄守省城,撤往克山、海倫。19日,日軍陷龍江。
12月28日,日軍第2師團主力由田莊臺、營口間渡過遼河向錦州進犯。30日,混成第39旅團由奉天、新民向打虎山(今大虎山)進犯。1932年1月2日,第20師團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團由奉天進抵石山(今屬凌海),次日進占錦州。28日晚,日軍第3旅團由長春向濱江(今黑龍江哈爾濱)進攻,第2師團亦由遼西北上增援。31日,第24旅旅長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奮起進行濱江保衛戰。經五天激戰,自衛軍傷亡慘重,被迫撤往賓縣。2月5日,日軍陷濱江。至此,東三省完全陷于日本軍國主義的控制下。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早的源頭。由于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軍僅以2個師團另兩個旅團及獨立守備隊、重炮營和航空兵一部,共約4萬人,在不足半年之內,迅速占領了東北三省。
上一篇:《190年夏全國革命根據地形勢》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四平保衛戰(1946年4~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