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對“中庸”的論述
作為一種方法論,“中庸”是孔子對待事物和矛盾所持的根本態度?!墩撜Z》所記的孔子的全部理論和實踐,都貫徹著他的這一“中庸”思想。盡管有的記述未提“中庸”一詞,但實際是在論述中庸思想?!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边@里,孔子把“中庸”作為最高的品德,而且認為當時的人們很少具備這種品德。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過猶不及”,即既不能過頭,又不能達不到,而應該“允執其中”。也就是掌握得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執其兩端用其中”。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孔子的“執其中”的思想,并不同于折中主義。折中主義是在原則對立的觀點之間采取無原則的調和態度??鬃拥摹斑^猶不及”是“執其中”,這里的“中”是有原則的,原則就是作為“仁”的表現形式的“禮”。對于這個原則標準,要無過無不及,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不到或過頭都不是“執其中”。
孔子認為,只有做到“和而不同”,才可以達到中庸之道。《子路》篇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昂汀钡囊馑际乔‘數靥幚砀鞣N矛盾,使之保持事物對立的統一;適當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關系,保持相對平衡。世界萬事萬物都存在著各種矛盾、差異,“和”就是應該承認這種矛盾、差異并使之和諧地存在于統一體中。“同”是無視事物的矛盾和差異,不講對立,也不講差異,只是一味求得無原則的、單方面的統一。它與“和”具有本質的不同。
把這種理論運用到君臣關系上就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笨鬃诱J為,盡管這是君臣關系的禮法,但是在一些事情上君臣則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正因為如此,所以君要“使臣以禮”,要尊重臣子,采納臣子的正確意見,臣對君則應采取“勿欺也,而犯之”(《憲問》)的態度?!拔鹌邸奔醇戎艺\于君,又敢對君提出批評,“犯”是批評。這樣,盡管具有矛盾、不同,但通過“和”就能互相彌補,就能達到和諧統一,從而實現朝政的穩定。但如果不管君的意見是否錯誤、是否完善,君說行,臣便說好,君說不行,臣也敷衍了事,這便是“同”,這樣的朝政治理結果可想而知。
在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不可則止”也是中庸思想的生動體現??鬃诱J為,處理事情要掌握分寸,不破壞事物的統一性?!断冗M》篇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薄安豢蓜t止”體現在他對史魚的評價:“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他主張不論政治清明與否,為人都要堅持正道,像箭一樣剛直。這也體現在他對蘧伯玉的評價:“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躲藏起來就是“卷而懷之”,這種情況下,堅持道仍然是前提。能行道,就出仕;否則,就不做官。類似的話,還說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保ā妒龆罚疤煜掠械绖t見(現),無道則隱?!保ā短┎罚┻@些是對未入仕途的人講的,那么,已經出仕的人,君無道,該怎么辦呢?孔子也有辦法,那就忠諫,但如果忠諫不聽,就只能“不可則止”了,“忠告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諫而不聽也就算了,最好不要自取其辱,這樣就又不合乎“禮”了。
“不可則止”,事實上就是適可而止的意思。忠諫是必要的,不接受可以走人,但決不能抗上叛君。堅持“尊尊”的禮法,于己于人都有好處?!安豢蓜t止”,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理解為“無可無不可”??鬃釉浽u論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向紂王忠諫,紂王不聽,他便出走隱居,這是“邦無道則隱”,是“不可則止”的很好詮釋?;?、比干也都向紂王忠諫,一個被紂王罰為奴,一個被紂王殺掉,他們沒有隱居。二人寧可因忠諫遭禍,也決不叛君作亂。具體的情況不同,這種前提下,無論如何辦,都是“無可無不可”的,所以孔子評價他三個說:“殷有三仁焉。”(《微子》)孔子還評論過殷的幾個逸民,贊賞他們隱居潔身,最后說:“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保ā段⒆印罚┛梢?,孔子所說的“執其中”,并不是規定一定要怎樣去做,而應該根據具體的條件靈活掌握。但原則還是要以“禮”為準則,所以“禮”始終是孔子心目中的終極目標和標準。只要掌握好這個分寸,一切就都“無可無不可”了。
上一篇:《禮記》
下一篇:《論語》的仁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