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終終之
南懷瑾先生說:“知終終之”,就是看見這件事,應該下臺的,就“下次再見,謝謝!”,立即下臺,永遠留一個非常好的印象在那里。但這個修養很難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這個思想。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終終之。但“知終”的“知”很難,如懂了這個道理,則“居上位而不驕”,雖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亦不覺得有什么可驕傲的,這如同上樓下樓一樣,沒有永遠在樓上不焉的;那么在下位赤無憂,因為時代不屬于自己的,所以人生隨時隨地要了解自己。
人做到自知之明很難,而做到知終終之,知足知止則更難。人的欲求無限,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沒有滿足的時候。
其實,人生就是奮斗的過程,有夢想和追求是應當的,否則人生還有什么意思?一個人在有生之年經過努力奮斗,實現自己,功成名就,名利雙收,本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最可悲的是,人一旦站到那個位置上,就戀戀不舍,不懂得知足知止,欲望反而膨脹起來,結果往往迷失自己,不能自拔,甚至名節不保,身敗名裂,釀成悲劇了。
南懷瑾講了歷史上的一個故事:
漢武帝的時候,封在河間的獻王,自然也是劉邦的子孫,來朝見漢武帝,穿的衣服很規矩,每一個進退動作,都很得體,很有禮貌,處處都合乎行仁由義的規矩,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莊重威嚴的樣子來。漢武帝見了他以后,態度臉色都變得很難看,心里有所疑慮妒忌,于是對河間獻王說,湯武當年起來革命,不過是七十里大的地方開始的,文王起初的轄區也不過一百里方圓,而你現在管的地方,比他們的幅員還更廣大,你好好地干吧。漢武帝這幾句話,太嚴重了,意思是說,你努力吧,像你這樣做法,有一天造起反來,一定可以推翻我了,至少將來我死了,也可以打垮我的兒子,由你來當這個皇帝了。我們從這類歷史上看來,人類也很可憐,父兄叔侄之間,往往為了權力利害的相爭而相殺。以哲學的觀點去看人性,人實在是毫無價值的,骨肉之間感情非常好的,往往出在貧窮的家庭。一到有富貴權力的沖突,兄弟、姊妹、父子之間都發生問題,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這在一個哲學家看來,人實在太可怕了,真是六親不認,比禽獸還不如,沒有道理,這就叫做人,人這種動物又有什么意思?由此可見漢武帝的“王其勉之”這句話心理的反映。
河間獻王聽了漢武帝這句話,懂得他話里的意思,回去以后,就故意吊兒郎當,一天到晚喝酒,聽歌跳舞,表示沒有野心,以行動告訴漢武帝,你可以放心了。
由子路和河間獻王這種歷史故事來說,要實施仁義愛人,普遍的幫忙別人,愛部下愛團體,也還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超出了本分不行。孔子把子路的飯倒了,就是子路的行為超出了本分。孔子這樣做,也是對子路無比的慈愛,是愛護學生如自己的兒子一樣,因為子路這樣一做,他會大得人心,但必然會引起的嫉妒,就非把子路害了不可,這就是教子路不要超過了本分,做人做事就如此之難。所以尸子(尸佼)里就提到,做人的道理,要守本分,就是我們的老話,現在大多數年輕人是不會深入去體會的。什么是本分?做領袖的,做父親的,做干部的,做兒子的,上下長幼、貴賤親疏之間,都要守本分,恰到好處。譬如貧窮了,穿衣服就穿得樸素,就是窮人的樣子,不可擺闊;有錢的人也不必裝窮,所以仁愛要得分,施舍要得分,仗義疏財也要得分,智慧的行為也要得分,講話也要得分,信也要得分,總而言之,做人做事,要曉得自己的本分,要曉得適可而止,這才算成熟了,否則就是幼稚。
一個人的官位不可以太高,權勢不能太盛,如果權勢太高就會使自己陷入危險狀態;一個人的才干本事不能一下子都發揮出來,如果都發揮出來就會處于衰落狀態;一個人的品德行為不可以標榜太高,如果過高就會惹來無緣故的毀謗和中傷。
漢代名將周亞夫以治軍嚴謹有方而被后人稱頌,然而當他官爵大至權傾一人時,也面臨煞星。西漢文帝時,匈奴進犯云中,諸將受命出征。周亞夫駐軍細柳,劉禮駐軍霸上,徐厲駐軍棘門。漢文帝親臨慰勞各軍,輕駕至霸上和棘門軍營時,都長驅直入,無人敢阻攔。當文帝到細柳軍營時,其前鋒高呼:“天子駕到!”軍門都尉卻回答:“軍營之中,只聽將軍命令,而不問天子詔書。”文帝無法進軍營,只得讓使者持皇帝的信符去見周亞夫,周亞夫才令開門。當文帝車駕進軍營門時,守門士兵又告誡:“將軍有令,軍營中不允許急馳。”文帝只好讓侍從拉著轡繩,讓車緩緩而行。到了中軍大帳,周亞夫全副武裝來參見,并稱:“身著軍服的人,是不向皇帝行跪拜禮的。”文帝到此,不由自主地肅穆莊嚴起來。
以后,周亞夫官位幾次升遷,官到丞相,很受景帝器重。每有重大國事都先與周亞夫商議,而周亞夫也累次提出異議,阻止景帝的行動。
后來,周亞夫從景帝的言行中終于意識到自己權傾一人,已面臨煞星。于是謝官稱病,并放棄丞相職務。
高處不勝寒,物極必反,盈滿則虧的道理,一定要明白,這又說到一個人的修養問題,如果自覺提高修養,就會有此覺悟,節制自己,做到窮通皆能淡泊。
上一篇:南懷瑾《真正福報是清福》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越是高人越謙和》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