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辯證關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513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這反映了在新的歷史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對經濟建設中重要邏輯關系的準確把握。
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經濟與政治的辯證統一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是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一次突破性正式表達。它從中國客觀實際出發,科學地刻畫了政府與市場在社會主義建設邏輯中的辯證邏輯關系,是改革開放和階級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與發展,新現象、新問題不斷涌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無關論”、“不相容論”等觀點開始流行,人們的思想認識開始出現混亂。這引起了習近平同志對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的深入思考,在廣泛閱讀、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和西方主流經濟學著作的基礎上,按照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提示,對此形成了如下認識:
首先,中國的經濟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明,社會主義制度是真正適合中國的制度,是能夠解放生產力的制度。在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黨雖然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探索出了許多新思路、新方法,但都不改“社會主義”這一本質。習近平指出:“我們黨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并為之而不懈奮斗,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保ㄗⅲ毫暯剑骸墩_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個辯證關系》,《內部文稿》1998年第11期。)這就是說,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帶來中國的真正繁榮與富強。
進入新舊世紀之交,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關鍵時期,面對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和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盛行,擺正“社會主義”的位置、糾正經濟自由主義傾向開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習近平指出:“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那種一遇問題不問青紅皂白,就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或市場經濟體制上找‘岔子’的做法,是不可能使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巨大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保ㄗⅲ毫暯剑骸秾Πl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再認識》,《東南學術》2001年第4期。)可見,主觀地建構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的,將當時中國經濟領域中存在的企業產權不清、管理不善等現象,上升為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是經濟自由主義不能正確地理解經濟與政治之間關系的表現,是不能看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之于經濟問題合理作用的表現,是主觀地割裂政治(政府)與經濟(市場)之間唯物辯證關系的形而上學思維。應該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推進了政治體制的改革,并在優化經濟資源配置的同時,優化了政治資源的配置,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趨于完善和鞏固,經濟政治化的特征和運動趨勢也更加顯著。”(注:同上。)其次,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而言,不論是市場(經濟)還是政府(政治),都是實現社會主義這一本質和目的的手段,彼此不能相互取代,而要相得益彰,取長補短,交相呼應。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保ㄗⅲ骸多囆∑轿倪x》第2卷,第236頁,人民出版社,1993。)這就是說,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作為方法的“市場”不會改變社會主義這一本質。對此,習近平認為,資本主義對經濟規律揭示出來的合理因素,可以被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所運用,“商品經濟是那些經濟基礎薄弱、發展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更是如此?!保ㄗⅲ毫暯剑骸秾Πl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再認識》,《東南學術》2001年第4期。)這意味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乃至整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都不應該脫離商品經濟這一形式,其存在對于社會主義來說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某些優越性,能夠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但它自身存在著的自發性、盲目性、投機性等局限性,還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實現“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與政治(政府)的統一”的科學內涵,是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轉型尚未完成的背景下,在市場剛建立還沒有真正地形成獨立的主體力量、地位和普遍認可的影響下,實現社會主義本質所需要的結構化手段,是“糾正和防止新舊體制‘劣勢組合’的偏向,使得新舊兩種體制的轉軌得以順利實現”(注:習近平:《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個辯證關系》,《內部文稿》1998年第11期。)的客觀必然選擇。
最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是這一歷史時期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原則,也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習近平同志對市場經濟的肯定不是來自于主觀的想象,而是來自于政治與經濟辯證邏輯結合的自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級充分挖掘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辯證批判的重要成果,是相對獨立地理解經濟過程后在政治層面上進行辯證反思的科學規劃。習近平認為,“只要市場是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或經濟管理體制在發揮作用,市場經濟的一般性原理及其內在發展規律同樣都是適用的。”(注:習近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與完善》,《經濟學動態》1998年第7期。)這意味著,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利于調節、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但在經濟建設主體沒有從自主走向自覺、市場體系的規律和建設還沒有真正地展開和呈現、經濟發展還不能真正地變成為自覺主動活動的背景下,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然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還剛剛開始的基本國情,是這一歷史時期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二 正確處理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與市場的邏輯關系
經過20多年的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化程度大幅提高,我們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斷提升,宏觀調控體系更為健全”。(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11頁,外文出版社,2014。)在這個歷史性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做出重大決斷,決定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這是新常態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是調整政府與市場關系、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和必然過程,是在“發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強化改革的重要體現。實際上,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充分發揮二者在我國新時期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前后銜接、繼承發展”的,需要在經濟建設中對市場作用有全新定位。從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并沒有割裂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道路,而是新形勢下,對中國經濟發展道路做出的新謀劃。實際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加以輔助,再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最后到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都是我們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具體歷史性表現。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決定了在市場經濟體制運行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難以回避的問題。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新時期,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起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經濟更好地發展。
第二,“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是有機統一、彼此聯系的。一方面,不能將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職能過度放大或取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單純依靠市場進行資源配置而否定或拋棄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調節作用。片面、孤立地看待和處理政府與市場在經濟發展中對資源配置的作用,都將有可能導致經濟發展失去活力或失序。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與政府職能的轉變、完備的現代市場體系的建立都密切相關。一方面,只有“看得見的手”做好頂層設計,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才能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尊重市場運行規律,才能真正激發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第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應堅持和貫徹問題導向。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中國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折,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性跨越。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的當下,市場體系的發展還是不健全和不成熟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發揮仍然受到諸多制約,市場活力受到束縛。這些問題如果無法得到解決,將阻礙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因此,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程中問題導向所在,更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偟膩碚f,要尊重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確立公平、開放和透明的市場規則,保證企業和個人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活力;加強市場直接配置資源的活力與能力,切實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第四,要“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18頁,外文出版社,2014。),這是經濟體制改革中協調市場與政府關系的內在要求和歷史的必然選擇。在過去的30余年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不懈地貫徹改革創新精神,奮力推進改革開放,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擺脫貧困,實現溫飽,并不斷走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實踐?!安恢\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全面深化改革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需要我們黨堅持立足全局眼光,開展有效領導,“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保ㄗⅲ和蠒?,第88頁。)統籌和協調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實現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而這就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在當今歷史條件下,堅持“在實踐中深化學習、在學習中深化實踐”,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和突破。只有這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才能夠真正理解、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新形勢、新問題,在經濟體制改革中駕馭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第五,“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保ㄗⅲ和蠒?,第117—118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意味著政府對經濟發展放任不管。習近平同志在強調理順市場和政府關系的重要性時提醒道:不能出現“惰政”現象,要“有為”。政府必須進一步明確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在政府、市場和社會這個有機整體中,政府需要對“該管的事”和“該放的權”加以厘清,進而從“越位點”退出,把“缺位點”補上。要知道,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必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政府應當積極投入這場偉大的社會主義實踐,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結合中國具體國情,認真分析、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在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發展中對經濟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宏觀調控,開展有效的政府治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梢哉f,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是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有助于市場真正有效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總的來說,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科學地認識并貫徹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重大理論、實踐命題,對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關系問題上,則“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保ㄗⅲ骸读暯秸勚螄碚罚?18頁,外文出版社,2014。)
上一篇:強國夢與強軍夢的辯證關系
下一篇:新型國際關系建構中的辯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