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巨子金圣嘆
金圣嘆(1608-1661),清代文壇巨子。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一說本姓張,名喟。蘇州吳縣人。享年五十四歲。清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金圣嘆幼年生活優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金圣嘆從小就很有才氣,名動鄉里。他為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因歲試作文怪誕而被黜革,后應科試。改稱金人瑞考第一,但絕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喜歡批書,而且還是位幽默大師。
金圣嘆參加鄉試,考題是“西子來矣”,要求評說西施出使吳國的史實。金圣嘆面對試題寫道:“打開東邊的城門,西子不來;打開南邊的城門,西子不來;打開北邊的城門,西子不來;打開西邊的城門,西子終于來了,西邊的人來了。”主考見他無視功名,簡直是在鬧著玩,也在卷上批道:“秀才沒了!秀才沒了!”金圣嘆便毫無懸念地名落孫山了。
有一年,上面派人下來考生員,隨手從《孟子》中拈來一句“如此則安之動心否乎”當做考題。許多生員實在摸不著頭腦,又死要面子,總不能交白卷啊,于是拼命瞎扯。金圣嘆也在被考之列,他的卷子上是這樣寫的:“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白露蒹葭之外,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他一連寫了39個“動”字,字體又大,正好填滿了白卷。考察官見了忍俊不禁,卻不得不裝著惱恨的樣子:“豈有此理,莫名其妙!”金圣嘆很正經地說:孟子說,吾四十不動心;孔夫子也說,四十而不惑。意思便是人在四十歲以前還是很容易‘動心’、很容易被‘迷惑’的,孔孟也不例外。四十歲之前的孔孟見到黃金萬兩、有美一人,難道不心動?即便心動了也是再正常不過了的。所以我一連寫了39個‘動’字,一個‘動’字代表一年,正好在四十歲以前。倘若我寫了40個‘動’字,那就是辱孔孟之道了。
清朝大興文字獄,金圣嘆很是憤慨,他奔走呼叫“孔夫子死了”,并帶著學生去哭孔廟,以示不滿,最終被判處死罪。
據顧炎武記載,他兒子帶著梨和蓮子前往探監,父子相對,涕泣如雨。金圣嘆口占一聯:“蓮(憐)子心中苦,梨(離)兒腹內酸。”語義雙關,對仗工整。臨別,兒子詢問他有什么事要囑托?金圣嘆悄悄對他說:“腌菜和黃豆一起吃,有胡桃的味道,只要把這秘密傳給你我就沒什么可遺憾的了。”
金圣嘆臨刑前不忍看其他人被殺的慘狀,于是悄悄地對行刑的劊子手說:“我手中攥著二百兩銀票,要是你肯先把我殺了,銀票歸你。”劊子手第一個殺了他,扳開金圣嘆手一看,手里果真有一個紙條。劊子手大喜,打開一看,卻是一張白紙,上寫兩個字:真痛!
一代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文壇巨星就這樣隕落了。金圣嘆的怪,怪到了骨子里,怪到了至高境界。后人讀之,唯有心痛、感嘆,恐怕上帝觀之也不得不嘆口氣罷。
上一篇:折騰了半年的“剃頭案”-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晉商步入日暮途窮-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