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的正式設立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同文館。這是我國設立的第一所外語學校,在很早以前,我國便有人在從事翻譯工作可,但是外語學校的正式設立卻晚至清末。
在清政府與外國簽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時候,竟然很難找到一個懂外文的中國人,這樣便只好任憑侵略者蒙騙了。
1861年,奕奏請設立外語學校,用以培養外語以及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準成立“京師同文館”。學員除了需要學習漢文之外,主要學習外文。聘請了英國人包爾騰,法國人司默靈、畢利干,俄人柏林,美國人丁韙良、傅蘭雅、海靈敦等外籍教師先后于京師同文館任教。丁韙良從1869年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三十年之久。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監察官,實際控制著經費以及人事大權。
京師同文館是完全按照正規的學校來辦的,陸續開設了英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東文(日文)館。只招收十三四歲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十五至二十五歲的滿漢學員,也招收不限年齡的滿漢學員。
學習期限初定三年,到1876年,分為兩種: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八年;一是年齡稍大、僅借中文譯本學習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五年。
1867年,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學生最多的時候有一百二十人。學生畢業之后,大多在清政府任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設有印刷所,翻譯印《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面書籍。
1902年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
上一篇:堅決支持雍正的十三阿哥-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大變局夾縫中的精英-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