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六下江南
乾隆從小就很推崇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在位期間曾六次南巡江浙,對此乾隆更是羨慕不已。乾隆沒有在即位之后立馬南巡,而是其繼位十四年后才首次提出,十六年方得以舉行,最關鍵的原因是:乾隆認為南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大典,如果當政初期就到東南游玩,對自己名聲沒有好處。他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在百姓中樹立起賢明的形象后再巡幸東南。從即位到乾隆十四年(1749),他成功地解決了西南苗民問題,降服了四川的金川土司,社會經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乾隆初年未能舉行南巡還有另一個原因,當時朝中管事的是鄂爾泰、張廷玉等雍正遺詔中指定的輔政大臣,他們資歷很深,影響很大,且凡事謹慎,為政清廉,當他們在朝時如提出南巡一事,恐怕很難不遭到抵制或反對。乾隆十年(1745),鄂爾泰去世,十四年,張廷玉退休,這樣,南巡基本上就沒什么障礙了。
乾隆十四年,南巡時機成熟,乾隆便迫不及待地實施南巡之議,經過將近兩年的準備,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初八,乾隆皇帝開始了他一生當中的第一次江南之行,去了江蘇淮安。
第一次南巡以后,乾隆還在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分別舉行了另外五次南巡。前四次南巡都打著奉太后巡幸的旗號進行的。三十年后,皇太后年紀大了,經受不住千里辛勞,南巡之事暫時停止。皇太后病逝后,乾隆又兩次南巡,到此六次“法祖省方”最終結束。
乾隆歷次南巡,于正月十五前后出發,陸路經直隸、山東到江蘇的清口渡黃河,乘船沿運河南下,經揚州、鎮江、丹陽、常州、蘇州進入浙江境內,再由嘉興、石門抵達杭州。回鑾時,繞道江寧(南京),祭明太祖陵,檢閱部隊,于四月下旬或五月初返京,到安佑宮行禮,回到圓明園。
康熙下江南,不講排場,每次“扈從者僅三百余人”。一路上不設行宮,一切供應均由中央直接開支,嚴禁地方官借此擾民。而乾隆下江南呢,每次必提前一年開始準備。指定一名親王擔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負責勘察路線,修橋補路,修葺名勝古跡,修建行宮等。他六下江南,僅行宮就修了三十多處。并且除了帶上皇太后、皇后、嬪妃外,還有大批的王公大臣、侍衛,每次都有兩千多人。陸路上走要用馬五六千匹,水路走要用船一千多只。六下江南,共花了白銀兩千多萬兩。兩淮鹽商在乾隆南巡時都捐出巨款,他不但不拒絕,還稱贊他們,加恩賞賜。他這樣一做,各地官吏、富商紛紛仿效,使得老百姓叫苦連天。
乾隆如此聲勢浩大地舉行了六次南巡,既表現出清朝國勢的強大,也達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同時更多的卻是勞民傷財,給百姓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重負。
上一篇:為什么光緒帝無后-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乾隆帝為何擠入羅漢行列中-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