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頓生平簡介,威靈頓歷史評價,威靈頓怎么死的?
阿瑟·韋爾斯利·威靈頓(ArthurWellesleyWellington,1769—1852),英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在著名的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他是第一任威靈頓公爵,素有“鐵公爵”之稱。
威靈頓生于愛爾蘭都柏林,是個貴族世家的子弟。他幼年在英國伊頓公學念書,因學習成績不佳,被送到法國的昂熱軍事學院學習。用他母親的話說,這是因為兒子沒有出息,只配當兵聞火藥味。回國后,他先在軍隊當旗手,后為愛爾蘭總督的副官,這時他才18歲。1793年,24歲的威靈頓買得第三十三兵團的陸軍中校軍銜,第二年開赴荷蘭與法國作戰,在弗蘭德斯戰役中初露頭角。
從十八世紀末起,英國為擴大國外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了對印度的軍事掠奪和殖民統治。1799年,英國發動對南印度邁索爾王國的第四次殖民戰爭。威靈頓隨其兄理查德·韋爾斯利出征印度,受命率軍攻打邁索爾,遭到鐵普蘇丹領導的軍隊的頑強抵抗。之后,因強弱懸殊,鐵普蘇丹被迫退守都城色林卡帕坦。威靈頓陳兵城外,層層包圍。5月4日,威靈頓軍隊用大炮轟開城墻,沖進城內,將該城洗劫一空,鐵普蘇丹被害。從此,邁索爾便處于英國管轄之下,而威靈頓則成為這個地區的軍事長官。1803年,中印度馬拉塔聯盟各國發生內訌,英國乘機發動對馬拉塔的第二次侵略戰爭。威靈頓轉戰南北,于9月在阿薩耶打敗信希亞和邦斯勒領導的馬拉塔同盟軍,又于11月在阿爾干戰役中擊敗邦斯勒的軍隊,迫使戰敗國締結德奧岡條約,承認英國對古塔克和巴拉索爾地區以及瓦德河以西的領土的所有權,從而確立了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1805年,威靈頓回到英國,被提升為少將,任愛爾蘭事務大臣。
英國在加緊掠奪印度同時,為建立歐洲霸權同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激烈爭奪。1807年11月,拿破侖與西班牙簽訂共同瓜分葡萄牙的密約后,借口葡萄牙不執行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遣軍入侵葡萄牙,葡王出走巴西。次年3月,拿破侖進軍西班牙,占領馬德里,立其兄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民展開了反對法國占領、爭取獨立的斗爭。英國為了自身利益支持這一斗爭,從而爆發了有名的伊比利亞半島戰爭。
1808年8月,威靈頓率領英軍萬余人從葡萄牙登陸,在維米耶羅之戰中擊敗法軍。就在這時,由于英國對法求和的思想占了上風,皇家禁衛軍派人奪了威靈頓的指揮權,阻止他追擊法軍,迫使他在同法國簽訂的辛特拉協定上簽字。根據這一協定,法國放棄占領葡萄牙,但它的軍隊卻被完整地遣送回國,使法軍有了卷土重來的機會。這一協定的簽訂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威靈頓被召回國,接受質詢。
1809年4月,威靈頓重返葡萄牙,繼續指揮作戰。他在軍隊中的地位由于他的哥哥韋爾斯利出任外交大臣而得到加強。他返任不到三個星期就攻下了波爾圖,追擊法軍直到西班牙。此時,鑒于拿破侖在奧地利取得勝利,威靈頓預感到拿破侖可能掉轉頭來全力對付自己,便把軍隊從西班牙撤到葡萄牙境內,在里斯本西北構筑一道長達40公里的“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一直尾隨著威靈頓的馬塞納軍隊趕到里斯本,發現這條防線堅不可摧,而自己則落入陷阱,便往回撤退。威靈頓在追擊中戰敗了馬塞納軍隊,向馬德里挺進。因圍攻布爾戈斯失利,威靈頓不得不把部隊再次撤回葡萄牙境內,與西葡軍隊協調關系。1813年夏,威靈頓率領英、西、葡聯軍攻下維多利亞城,長驅直入向法國進逼。維多利亞戰役的勝利,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民廣泛開展的游擊戰爭,加速了歐洲聯軍反法戰爭的進程。次年4月,聯軍進入巴黎,拿破侖宣布退位,結束了長達5年之久的半島戰爭。年僅45歲的威靈頓被封為公爵和陸軍元帥。
1814年10月,反法聯盟各國在維也納召開重新瓜分歐洲領土的分贓會議。次年2月,擔任英國駐法國大使的威靈頓出席了維也納會議。正當各國代表在會上爭吵不休,傳來拿破侖逃出厄爾巴島、向巴黎進軍的消息。會議參加國撇開爭端,組成第七次反法聯盟,以百萬大軍分三路入侵法國,直驅巴黎。北路的兩支軍隊,即由威靈頓率領的10萬英荷等國軍隊和由布呂歇爾指揮的12萬普魯士軍隊,分別集結在比利時的西南部。因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拿破侖決定采取以攻為守策略,集中主力于比利時方面,企圖乘盟軍匯合之前,首先擊破威脅最大的英、普軍隊。
6月16日,拿破侖以5萬余兵力牽制英軍,主力近7萬人在林尼擊敗了布呂歇爾軍隊。隨后,拿破侖命令格魯希軍團尾追布呂歇爾軍隊,自己率領主力轉攻威靈頓軍隊。73歲的布呂歇爾重整了軍隊,巧妙地擺稅法軍的追擊,按計劃趕到滑鐵盧,與威靈頓會合。與此同時,威靈頓得知布呂歇爾軍隊敗陣,即向北退至滑鐵盧附近,在圣讓山高地修筑工事,欲與拿破侖決一雌雄。18日午后,法軍在重炮掩護下連續向英軍兩翼陣地發起進攻,遭到英軍頑強抵抗。下午三時半,因未攻破兩翼陣地,拿破侖轉而向英軍的中央陣地發起猛攻,并配以萬余騎兵加入沖擊。威靈頓率軍頑強死守,發出“即使犧牲到最后一個人,仍要堅持到布呂歇爾到來”的誓言。傍晚,布呂歇爾率部趕到,猛攻法軍右翼。拿破侖急切盼望格魯希兵團來援,但杳無音訊,不得不孤注一擲,將剩下的預備隊投入戰斗,向英軍發起最后攻擊。威靈頓在布呂歇爾的配合下乘勢轉入反攻。法軍陣腳大亂,潰不成軍,傷亡3萬,被俘7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滑鐵盧戰役。
這場決定性的戰役,標志著第七次反法聯盟的最后勝利和拿破侖帝國的徹底崩潰。盟軍在滑鐵盧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威靈頓率軍頑強作戰,采用了“先抗擊敵人的猛攻,直到敵人力量削弱,然后再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的消耗了一半的部隊”①的戰法;同時,還因為布呂歇爾軍隊及時趕到,援救了威靈頓軍隊?;F盧之戰,使46歲的威靈頓成為名震遐邇的傳奇人物。從1815至1818年,威靈頓擔任進駐法國的歐洲盟軍總司令。
1825年,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大批工廠倒閉,失業工人激增。經濟蕭條的景象籠罩著整個英國。執政的托利黨政府為了償付在反法戰爭中發行的公債,大量增加間接稅,把財政負擔轉移到勞動人民身上。國會為保護土地貴族的利益而通過的谷物法,不但使廣大勞動人民陷于饑餓的境地,也損害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切身利益。經濟蕭條和托利黨政府的反動措施,加劇了英國的階級矛盾,使人民運動的浪潮此起彼伏,遍及全國,到處發生罷工和饑民騷動。工業資產階級中的激進派也重新活躍起來,要求進行國會改革,其中尤以“伯明翰政治協會”的影響為大。
面對這種形勢,托利黨內發生分裂。以外交大臣喬治·坎寧為首的革新派,主張對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作些讓步,以鞏固其統治。而以威靈頓為首的托利黨極端保守派則反對改革。兩派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1827年4月,利物浦首相因病辭職,兩派極力爭奪首相職位。英王授命坎寧組閣。威靈頓堅決反對,拒絕在坎寧內閣中任職。6個月后,坎寧去世,經過一段混亂時期,威靈頓受命組閣。
威靈頓上臺就面臨著一大堆難題,所謂國會改革案便是其中之一。十九世紀初的英國國會,代表著土地貴族和金融貴族集團的利益。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在國會議員中所占的比例很少,他們的利益得不到體現,迫切要求改革國會的選舉制度和改變議員的成份。廣大工人和人民群眾也積極擁護,幻想通過改革將有助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于是,以改革國會選舉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民主運動成為一項全國性的運動。威靈頓站在土地貴族和金融貴族的立場極力反對。他說“只要我還在政府任職,我將始終抵制這樣的議案,并把這種抵制看作是自己的當然職責?!蓖`頓的這種立場,受到反對黨的猛烈抨擊。
愛爾蘭天主教徒的解放問題是威靈頓遇到的另一個難題。英國自從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后,就信奉新教為國教,排斥天主教。自從1801年英國兼并愛爾蘭以來,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完全被排斥在國會和政府之外,他們為爭取平等權利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1823年,愛爾蘭律師丹尼爾·奧康內爾組織天主教協會,影響很大。1828年,他在克萊爾郡競選議員,獲得成功。對托利黨極端派的支柱——國教會來說,恢復天主教徒的公民權利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威靈頓當即宣布克萊爾郡選舉無效。愛爾蘭隨即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游行,抗議威靈頓的無理決定。為避免內戰爆發,威靈頓不得不改變態度,于1829年強使國會通過天主教徒解放法令。這樣一來,在托利黨內部又引起混亂,有的責罵他是兩面派,有的則倒向輝格黨。
1830年是過去15年工人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全國各地接連出現罷工與饑民暴動。人民憤激情緒籠罩全國。輝格黨乘機籠絡人心,攻擊威靈頓政府的內外政策。1830年11月,面對托利黨的四分五裂和朝野上下的齊聲反對,威靈頓宣布辭職,由輝格黨領袖格雷組成新內閣。
輝格黨人上臺,提出了一個溫和的國會選舉改革法案,在下議院獲得通過,但被上議院即貴族院否決。這就再一次引起人們對托利黨的憤慨。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政治團體和工人階級及其他勞動者的團體支持改革法案。各大城市紛紛舉行集會示威。威靈頓的住宅受到襲擊,門窗玻璃被砸得粉碎。格雷首相也因國王在改革法面前畏縮不前而宣布辭職。由于威靈頓對待天主教問題上名聲不好,在黨內得不到起碼的支持,不敢受命組閣。風起云涌的群眾斗爭使威靈頓對改革法的態度有所轉變。他指示在上議院的支持者同意改革法案。1832年6月7日,國會改革案終于在上議院通過。這個法案取消或減少了一些“衰敗選區”的席位,轉讓給一些新興工業城市,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從而使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在國會中確立了強有力的地位。
三十年代后,威靈頓擔任過外交大臣(1834—1835)、不管部大臣(1841—1846)和軍隊總司令(1842—1852)等職。1848年,憲章運動掀起第三次高潮,在倫敦舉行請愿示威。威靈頓把軍隊開進倫敦市區,對手無寸鐵的群眾進行鎮壓,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1852年9月14日,這位滑鐵盧英雄在躺椅上平靜地死去,享年83歲。威靈頓一生,大半輩子在戎馬生涯中度過。他在長期戰爭實踐中,培養了一支具有高度紀律性、富有勇敢精神的軍隊。特別是他培育的步兵,有著異乎尋常的堅韌性,成為英國軍隊的主力和驕傲。應該說,威靈頓對英國軍隊的建設是有貢獻的。威靈頓又是一個固執、倔強和頑固的人。他創建的一套軍隊指揮管理制度,即總司令、軍務大臣、軍械總長和殖民大臣四個各自分立而又相互牽制的指揮系統,實踐證明弊病很多,改革勢在必行。但威靈頓卻死抱著陳舊的觀點和傳統的作法不放,他以“這類習慣和怪誕作法使我們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勝利者”為由,對一切改革拒之門外。因此,恩格斯說:“在他掌權的全部時期就沒有作過任何一件多少像樣的改善”。①
威靈頓作為一個軍人和作為一個政治家是一致的。如果說,他對重大政治問題在緊急關頭時還能作一些讓步的話,那末,在一般情況下他總是堅持守舊,反對革新,逆潮流而動。馬克思指出,從珀亞瓦爾到威靈頓領導的五屆托利黨內閣,“是英國歷史上最丑惡、最反動的時期”。②這是對威靈頓十分精辟的評價。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28.html
上一篇:威廉二世生平簡介,威廉二世歷史評價,威廉二世怎么死的?
下一篇:左爾格生平簡介,左爾格歷史評價,左爾格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