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中國古代謀略著作。由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片斷記載匯集而成。班固在《漢書·散志》中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從唐柳宗元以來,很多學者傾向于他的學生曾參為《論語》最后編定者。《論語》共二十篇,即: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治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間、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日。《論語》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后人把《論語》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封建社會教育學生的必修著作。《論語》內容很豐富。在方法論上,孔子推崇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無過也無不及,在哲學上有調和折衷的色彩。在政治上,孔子提出“仁政”和“德治”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借主觀仁的修養,以達到維護舊社會秩序的“禮”。又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道德訓條。他還提出“正名”的主張,強調老臣、父子的名分等級、差別,成為以后封建社會“三綱五常”名教先聲,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上,孔子提出生而知之者,但他把自己歸入“學而知之”或“困而學之”之列。強調“學而時習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注重“學”與“思”相結合。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由于《論語》內容很廣泛,而且影響深遠,后人評價很高,從政治統治、謀略思想角度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后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不過《論語》畢竟是為剝削階級統治服務的,讀者應當批判地吸收其中合理之處。《論語》傳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的本子:一是《算論語》,二十篇;二是《看論語》二十二篇;三是《故論語》二十一篇。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注釋本很多。明清前朱熹《論語集注》很著名,現今楊伯峻的《論語譯注》較好。
上一篇:虞詡
下一篇: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