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發(fā)生在清軍攻破揚州城后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多鐸率領(lǐng)清軍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迅速占領(lǐng)了徐州、亳州、盱眙,并乘勢下淮安,奪泗州,渡淮河。順治二年四月十九日,兵圍揚州,守將史可法統(tǒng)率軍民,堅守弧城,四月二十五日,彈盡糧絕,揚州城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多鐸百般誘降,史可法堅定地說:“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tài)不可屈!”后被殺害。在這種情形下,史可法的部下仍率余部繼續(xù)鏖戰(zhàn),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清軍一路南下極少有阻擋,只有兵臨揚州,才第一次遭到了最堅決、最頑強、也最具殺傷力的反擊,這也就惹惱了清兵統(tǒng)帥多鐸。
清軍攻破揚州城的當天大雨傾盆,多鐸下令屠城。對于如此英雄、富庶的城市,清兵破城后,不殺百姓不足以解恨,不搶奪財物不足以飽私囊,不奸淫擄掠、四處放火不足以發(fā)泄侵略者的獸性。于是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所謂“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的誓約,早已成為空談,聊欺后世而已。
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忠實地記錄了這段歷史,是清兵屠殺中原漢人的罪惡見證,它永遠地將野蠻和罪惡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上一篇:康熙朝的經(jīng)濟發(fā)展-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慈禧的文化水平-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