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西南絲路與滇云工商業
(1) 蜀身毒道與中緬貿易
山川阻隔,地處偏遠的自然地理因素是云南與外界進行經濟交往和工商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正因為如此,云南先民很早就開辟了云南與中原內地和與緬甸、印度相連的貿易古道,即今天人們譽稱的“西南陸上絲綢之路”。
西南陸上絲綢之路在漢晉時期被稱之為“蜀身毒道”。
漢晉時期,蜀身毒道是以蜀(今成都)為起點,西南出邛(西昌)至滇,從滇越(云南騰沖)出緬甸的孰忍乙(太公城)至曼尼坡入印度。
隋唐時,云南與內地和周邊國家的交通干線主要由蜀天竺道和安南通天竺道構成。實際上這一交通格局是在漢晉時期的蜀身毒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元明清時期,云南對內地或周邊國際的交通也沿襲這一格局,直至近現代所修筑的滇越鐵路、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成昆鐵路,無一不是與西南絲綢之路的走向相吻合,新路疊古道,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為云南的對外交往再譜新篇。
最初往返于蜀身毒道,從事貿易活動的主要是“巴蜀之民”,“蜀賈奸出物者”。他們通過蜀身毒道往來于蠻夷之間,進行販運,以巴蜀的邛竹杖、蜀布等特產,遠販大夏(今阿富汗)、身毒各國,近售西南夷,又取其笮馬、棘童、牦牛”,發財致富。東漢永平十二年(69)中央王朝設置永昌郡以后,完全控制了蜀身毒道,中央王朝及域外國家利用這條道路進行友好交往。
隋唐時期,經過西南絲綢之路中緬之間的貿易交往更加頻繁了。到了宋代,交往依舊,昆侖、緬人曾進白象方物大理國。元明清時期,經過西南絲綢之路的滇緬貿易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
(2) 獨特的多元貨幣
歷史上云南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與云南有經濟交往的國家和地區在各個時期也有所不同,云南的貨幣體系受自身經濟的制約和與之交往地區及國家貨幣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傾向。
①中原內地的貨幣在云南的流通。漢晉以來,云南與中原內地有了廣泛的經濟聯系。漢朝在云南設立郡縣后,加強了對云南的統治,當時國內通行的貨幣也在云南行使,或由前來云南貿易的商旅帶入云南。前人的文獻中記載從地下發掘出來的中原貨幣不少,昭通也曾發現過中原古錢幣,并且有五銖錢范,表明漢晉時期,云南不僅流通中原貨幣,還曾經鼓鑄過錢幣。此后歷代,云南都流通國內通行的貨幣,元代云南設立行省,云南經濟和貨幣體制逐漸與內地連成一體。清代在云南廢貝行錢后,統一了云南的貨幣,國內流行的貨幣在云南成為主導貨幣。
②海貝作為貨幣在云南曾長期流行。云南不產海貝,在云南作為貨幣流通的海貝是從與云南有經濟交往的沿海地區或國家流入云南的。《新唐書·南詔傳》說:南詔“以繒帛及貝為市易,貝之大若指,十六枚為一覓。”這是海貝在云南作為貨幣的最早記載。南詔境內以繒帛作為貨幣,與中原一致,只是中原繒帛與銅錢并用,而南詔則繒帛與貝子并行。海貝作為云南的主導貨幣,在云南大約流通了八百余年。直至清康熙年間,才廢止了以貝為幣。
③以鹽為幣,這是云南少數民族地區貨幣流通的一個特殊事例。云南盛產礦鹽,但分布極不均勻,而且鹽礦多為官府壟斷,少數民族購買食鹽十分不易。因此在云南,食鹽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既是人們的生活消費品,又是一般等價物,在交通閉塞的民族地區食鹽就成為了貨幣。這種現象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還十分盛行。以鹽為幣是云南民族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此外,云南歷史上還曾經以金、銀、繒帛、茶、麻等物品充當過一般等價物,起到過貨幣的作用。
(3) 茶葉之路
云南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茶樹的發祥地之一。我國有茶屬植物一百余種,云南就有二十余種,并且大部分分布在西雙版納和無量山區、哀牢山區一帶,這里“高山云霧出名茶”。
云南植茶很早。南詔設銀生節度于景東,其轄境遠達西雙版納一帶,可見滇南早已是云南的茶產地。明清以后,云南產茶更盛。十八、十九世紀是普洱茶的極盛時代。滇茶即普洱茶的主要銷售地是西藏,藏民喜歡普洱茶味道的濃烈純釅。清中葉以后,云南鶴慶、麗江、騰沖、喜州等各大商幫及藏族商人,以滇產的茶、糖、銅器等物運銷藏區,再從西藏運回藥材、皮毛等。滇藏之間的交通線開辟很早,而且道路難行,全靠馬幫運輸,隨著滇茶藏銷貿易的興盛和發展,這一交通線以“茶葉之路”或“茶馬古道”聞名于世。
民國初年,云南商人為了擴大滇茶的銷售量,減輕運輸困難和消耗,又開辟了滇緬印藏商道,主要運輸進藏茶葉,他們由佛海(今西雙版納)經景棟,利用汽車和火車把茶葉運至緬甸仰光,裝海船運至印度的加爾各答,然后再轉汽車或火車運到噶倫堡,在這里由藏族商幫用騾馬把茶葉運往拉薩銷售。這條利用現代運輸工具進行滇茶藏銷的新的“茶葉之路”,又成為云南現代史上的一條新的對外貿易通道。
上一篇:三晉文化·舊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西侯度文化與匼河文化
下一篇:天山文化·大放異彩的少數民族文學·西域少數民族詩人貫云石和薩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