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老子》人物故事小傳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中國先秦時代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任周守藏之史,后辭官,西出函谷關,應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從《史記》本傳。)
道教自創教起即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尊老子為教主,號其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道士造作道書,多托言太上老君相授。道教標榜老子與《道德經》,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對抗形勢的需要。因為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雜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經》中那樣的道來概括;而老子善攝生者無死地的長生思想及傳說中老子的高壽,與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并且,秦漢以后,老子被尊為圣哲,地位極高。因此,在三教對抗中,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和儒、佛相抗衡。
歷代帝王對神化的老子,或立廟祀奉,或加尊號冊封,其中尤以唐代為甚。唐太宗李世民干脆說:“朕之本系出于柱史”。老子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之高,由此乃見一斑。
[正 史]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①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②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③,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④,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⑤,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⑥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⑦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⑧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卷六三
〔注 釋〕
①“楚”句:楚:指周王朝時之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在今河南鹿邑縣東部。守藏史:掌管國家文物典籍的史官。②“子所言”句:據張守節《史記正義》,該句乃是“言君子得明主則駕車而事,不遭時則若蓬轉流移而行,可止則止也。”駕,車乘。出入車乘,方為理事治人者。蓬累(lei),飛蓬飄轉飛行。比喻人之行蹤無定。③“良賈”句:良賈(gu)深藏若虛:好的商人深藏不露,好像財力空虛的樣子。比喻賢者不炫于外。盛德:品德高尚。④態色:躊躇滿志的神色。淫志:放蕩的心志。⑤罔:捕獵的網。綸:釣絲。矰(zeng):一種絲繩系著用來射飛鳥的短箭。⑥“道德”句:道德:猶道行與德行。務:追求。⑦“關令”句:關:指函谷關。古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王垛村。戰國秦置。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關令:守關的主管官吏。強(qiang):勉強。⑧“自孔子”句:孔子死:乃公元前479年事。周太史儋:其時儋為周烈王太史。秦獻公:名師隰。戰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
〔相關史料〕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于李家,猶以李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蓋神靈之屬。或云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云其母無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
夫有天地,則有道術。道術之士,何時暫乏。是以伏羲以來,至于三代①,顯名道術,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有晚學之徒,好奇尚異,茍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說。其實論之,老子蓋得道之尤精者,非異類也。按《史記》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為將軍,有功,封于段②。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孫瑕,仕于漢,瑕子解,為膠西王太傅,家于齊③。則老子本人靈耳。淺見道士,欲以老子為神異,使后代學者從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長生之可學也。何者,若謂老子是得道者,則人必勉力競慕。若謂是神靈異類,則非可學也。或云,老子欲西度關,關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從之問道。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④,遂有老聃之號。亦不然也。今按《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老子未入關時,固已名聃矣。老子數易名字,非但一聃而已。所以爾者,按《九宮》及《元辰經》云,人生各有厄會⑤,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則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二百年之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
欲正定老子本末,故當以史書實錄為主,并仙經秘文以相參審。其他若俗說,多虛妄。洪按《西升·中胎》及《復命苞》及《珠韜玉機·金篇·內經》,皆云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硫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時為守藏史,至武王時為柱下史⑥。時俗見其久壽,故號之為老子。……
老子將去,而西出關,以升昆侖。關令尹喜,占風氣,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四十里,見老子而知是也⑦。老子在中國⑧,都未有所授。知喜命應得道,乃停關中。老子有客徐甲,少賃于老子,約⑨日雇百錢,計欠甲七百二十萬錢。甲見老子出關游行,速⑩索償,不可得。乃倩人作辭詣關令,以言老子(11)。而為作辭者,亦不知甲已隨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計甲所應得直之多,許以女嫁甲。甲見女美,尤喜,遂通辭(12)于尹喜。得辭大驚。乃見老子。老子問甲曰:“汝久應死,吾昔賃汝,為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與汝,所以至今日。汝可以言吾。吾語汝到安息國(13),故當以黃金計直還汝,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張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復使甲生,乃為甲叩頭請命,乞為老子出錢還之。老子復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錢二百萬與甲,遣之而去。并執弟子之禮。具以長生之事授喜。喜又請教誡。老子語之五千言,喜退而書之,名曰《道德經》焉。尹喜行其道,亦得仙。
漢竇太后信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諸竇,皆不得不讀,讀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謐(14)然,而竇氏三世,保其榮寵。……及諸隱士,其遵老子之術者,皆外損榮華,內養生壽,無有顛沛于險世。……故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為宗也。
《太平廣記》卷一
[注 釋]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朝。②“仕魏”句:魏:當指秦統一之前的魏國。段:即段干。古邑名。③“膠西王”句:膠西王:即西漢景帝之子劉端。在公元前154年被立為膠西王。太傅:西漢諸侯王國官名。職掌輔導國王,不預國政。遇有諸侯王不法,須諫諍或向朝廷舉奏。齊:齊地。今山東一帶。④聃然:長而大貌。⑤厄會:眾災會合。猶言厄運。⑥“洪”句:洪:指葛洪,晉時名道士。顙(sang):額。達理:長的紋路。日角月懸:又作“日角偃月”。舊時相術家稱極貴之相。日角,指額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狀如日。月懸,指額骨似偃月懸空。偃月,橫臥形的半弦月。雙柱:形容鼻梁寬。柱,鼻柱,即鼻梁。耳有三漏門:謂兩耳各有三孔。古時以為圣人異相。大禹亦為“耳三漏”。漏,孔穴。足蹈二五,手把十文:極言足跨之寬,手握之多。指腿長手大。柱下史:即后世之御史。因常侍立殿中柱旁,故得此名。簡稱“柱史”。⑦“占風氣”句:占風氣:即占風望氣。察看云氣風色以測吉兇。逆:預先;事先。過:路過,經過。⑧中國: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區。⑨客:本意為佃戶、莊客。此指雇工。賃:雇用。約:約定。⑩速:猶請求。(11)倩人:請人。辭:訴訟的供詞。言(yan):訴訟。(12)通辭:呈遞書面意見。(13)安息國:又稱為帕提亞(Parthia)。亞洲西部的古國。(14)謐(mi):安寧,平靜。
上一篇:《羊侃》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羊侃》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老子、莊子、申子、韓非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老子、莊子、申子、韓非子》人物故事小傳